廿一世紀性文化反思系列(十三)
 同性戀者的路


2679 期(2015 年 12 月 27 日)
◎ 「性」在反思 ◎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性文化關注組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不想走同志的路了!」

  「我想結婚生仔,好像『正常』人一樣,你可否幫我?」

  「同性戀傾向能改變嗎?」

  這是很多男同志常見的疑問。

  這個「改變」的課題,專家也許會給你一個答案:「同性戀不是病。」不服氣,再去找另一個:「你是因着家庭背景或受創傷害的經驗或某一些因素造成你的性傾向。」好像有點道理,但仍是沒說怎樣做可以調整性傾向的質和量,網上主流意見會令你更失望。

  與其問「變不變」,不如問「該怎麼辦?」

  同性戀者之苦與其他人的苦有時候也有着共通性,那就是對身為小眾的恐懼與不安,面對限制而感無力,還有願望破滅⋯⋯一個受着同性吸引的人,害怕被人知道內心祕密或遭拒絕,有些男同志被迫過雙面人的生活,要克制裏面同性戀的「我」,跟日常社交的「我」形成對比。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被接納,經歷被愛。所以,成長的方向在於學習對可信賴的朋友表達真我,學習擁抱不完美,並認清同性吸引並非可怖。

  人既是被造必有限制,若能接受自己就會釋懷。對基督徒而言,除了問上帝能否改變我,倒不如換個角度問:「我怎樣在感情事上順服神?我在性事上失控,上帝還愛我嗎?我怎樣才配服侍你呢?」

  即使同性戀傾向沒有消失,當事人仍可立志成聖。當尋求被上帝的聖言所擁有,身體情慾和一切試探會逐漸遠離。不必把自己的人生封鎖在「同性戀」三隻字之下。若覺得某標籤不再適合自己,可從別處尋找歸屬。

  在新造的人協會同行經驗中,有人選擇順從自己的性傾向,也有人滿足於異性戀的生活,有趣的是還有第三個選擇——跨越同性戀融入教會!這些後同性戀者接納同性戀傾向也許不會完全消失,學習與性傾向共存,卻不以同志自居——尋求意向態度上轉變,因着信仰選擇過聖潔生活。

  教會容易聚焦於性傾向的改變,當事人期望一份全人關懷的愛。然而,同行人首先須釐清是當事人的困擾,例如須要學習設限以舒緩壓力。人生就只有性傾向嗎?在情感與性對象的差異下,他仍可有接受救恩和呼召,而確實很多當事人明白人生還有感情以外的朋友、家人、夢想,人生觀有轉變,思維焦點不再停留於同性戀,對同性慾望自然地減少了,掙扎亦會減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