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大衞團契」(上)


2676 期(2015 年 12 月 6 日)
◎ 親密關係 ◎ 李樊道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團契影響人生是不可測量的!

  大衞是以色列國的國王,擅長用詩歌表達他人生所經歷的喜怒哀樂!他的《詩篇二十三篇》由古至今有數不盡的音樂家為它譜曲讚頌,影響世世代代的基督徒。

  我的青年時代和現在晚年都參加團契,不約而同都以「大衞」命名。

  第一個「大衞團契」

  為了應付中學畢業及會考,被父親禁止參加教會好一段時期。當我進入社會工作,常在主日靜靜的走到深水埗浸信會對面李鄭屋村第五座二樓的走廊,站在那裏,看着弟兄姊妹們崇拜,也看着坐在十字架下穿著白色詩袍的人,雖然距離稍遠,依稀能聽見詩班及會眾們的歌聲。

  看了差不多兩個月,在一個禮拜六的晚上,我從教會的後門,隨着歌聲走進正在開會的團契,這是「大衞團契」的開始,慢慢參加教會的崇拜、詩班、主日學、團契、教會司琴、兒童詩班指揮、少年團契導師、主日學副校長、聖樂部部長等。

  就如五千両銀子的比喻,因樂意事奉,崗位也由團友逐漸擔當一些重要的指導、行政的工作等;又間接造就和訓練我有正面思想、樂觀性格,工作態度認真、專心、豁達、包容、創新、開放、對人真誠等,總之是獲益良多。

  團友之間建立了非一般的情誼,我是土產香港人,父母是中原人士,鄰居大都是同鄉,很少接觸廣東人,對甚麼「虓䰧」、「膝頭哥唔食辣椒醬」等俗語、俚語完全陌生,便追問其究竟,換來團友余艷婷起名為「樊萬拙」(意即非常笨)!感謝神,純真換來了真正的友誼,牧師看不過眼曾訓示:「不要叫這個名字!」「不要緊,她全不介意的。」我更賺了這生很多老友。

  團友唐若璋(B哥)一句隨意的說話:「阿樊,教會幼稚園請助教,你會去嗎?」輾轉成了幼兒教育工作者。當年聖樂主任鄭棣聲夫婦的指導和帶領下,學會在教會建立各種詩班、培訓聖樂人材、舉行不同的工作坊等,影響我一生;參加浸聯會舉辦第一屆的音樂營,被邀請負責第四組的營友,認識了愛我一生的丈夫李嘉琦!

  謝禮明牧師是文人,鼓勵青年寫作,有余艷婷、陳家華、馮靄娉等,他邀請我時,我的回應是:「不會寫。」「將事情的經過,真實的記下來便是。」我的第一篇是《愛與被愛》,被《基督教週報》刊登後,便將發生在身邊的事物都坦白、記錄真實的心情,且影響丈夫也來寫,並將文章製作成書與人分享,意外地子女兒童期的過程,除了是記憶,幸更成為父母給他們獨特的禮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