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升中試


2676 期(2015 年 12 月 6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TSA爭拗不絕於耳,但沒人夠膽提出恢復升中試,其實這才是治標又治本之道。

  升中試全名是「香港小學六年級會考」(Joint Primary Six Examination),俗稱小學會考,於一九四九年創立,後於一九六二年更名為「香港中學入學考試」,但一般人仍稱之為「升中試」,直至一九七八年被廢除,為「學能測驗」所取代。

  很多人記得升中試考中、英、數三科,其實早年還考「常識科」,考試於每年五至六月間一連四日的上午舉行。考試合格便有資格獲得官立或資助中學學位,否則便要自行尋找私立中學學位。成績最優秀的首一百多名考生,更可獲得政府獎學金,未來五年中學學費全免。

  回想那段日子,唸小學比今天快樂得多,因為「操練」只是小五才開始。小一至小四基本上是「愉快學習」,功課不多,默書測驗偶然才有。孩子下課回家,可以和鄰家的小朋友玩捉迷藏、猜樓梯、跳橡筋繩;待爸媽放工回家,吃過晚飯,才從書包取出功課來做,而且因為功課數量少,九時許已可上牀睡覺,所以那些年小學生很少有情緒病,自殺輕生者幾近於零。

  相比於今天的中學派位試,升中試公平得多。不論孩子出身是否貧寒,住的是觀塘雞寮抑或筲箕灣聖十字徑的木屋區,唸的是屋邨小學或者天台小學,只要他們在升中試考到佳績,聖保羅、英皇、拔萃等名校也一定取錄。現時很多人抱怨時下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upward mobility)的機會,想來升中試正好有助於基層孩子向上流動。

  說來自從一九七八年廢除了升中試,三十多年來從沒有一個比它更好的方法。殖民地時代的教育局(當時叫教育司署),管的主要是考試和教師的資歷,其他就讓各辦學團體各施各法,只要她們教出來的學生最後能在升中試取得佳績。但所謂TSA(全港性系統評估),卻要細緻監控每一年級的學習成效,處處設立「指標」來評核,這其實完全違反教育的原理,試問學生之間差異極大,學習進度有快有慢,先後緩急又豈能「一刀切」去削足就履,可惜我們的專家學者就是眛於這個顯淺的道理。

  回復升中試,只考中、英、數三科,這才可以撥亂反正,家長和辦學團體可要認真思想這個方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