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救贖教義的含意
 歷史傳統看稱義成聖


2676 期(2015 年 12 月 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建道神學院早前與旺角浸信會合辦一連四講「再思救贖教義的含意」,多位神學院講師借用「拯救秩序」(order of salvation)的概念,以不同向度分析基督的救贖含意。其中該院神學系助理教授陳韋安博士及副教授蔡少琪博士,分別於講座上分享「決志的具體含意」及「福音的多元意義」,吸引不少職青及年輕信徒出席。

  陳韋安博士指,決志有認罪回轉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的意思,最重要是開始基督徒的生命,與上帝建立關係。回顧整個教會歷史,他表示不論東正教、天主教或路德宗傳統,洗禮才是「拯救秩序」的第一步,決志只是近一、二百年才於華人教會出現。

  根據中國早期傳道人─梁發的日記,他提到聖禮是聖道之門,能洗去罪惡之根,叫聖靈進入內心,若信主但不受洗,便不可領受聖靈及赦罪。陳韋安博士續講述早期教會的信主模式,步驟是認信、洗禮、歸主,中間並無過渡時期或洗禮預備班,因為當時基督徒除傳福音外,不會對未信者講太多教內的事情。「對早期教父而言,洗禮及聖餐是很神聖的事,因為地上的餅和水竟可成為得救的工具,這是上帝國度的奧祕。」後來宗教改革,馬丁路德仍認為洗禮是上帝的工作,只是強調因信稱義,信心使餅和水成了得救工具,同時洗禮會帶來聖靈的內注。由此可見,整個教會歷史中,洗禮是信主的第一步亦是重要的一步。

  決志求聖靈降臨

  然而,今天教會以決志為信主的第一步,經過若干時間才洗禮,陳韋安博士以神學建構解釋決志的含意。他引述基督新教神學家卡特的說法,指卡特認為聖禮的奧祕不在於餅和水,而是耶穌基督作為人神間的中保,聖靈降臨到人身上,喚起人內心對聖靈的呼求,故以洗禮回應。《使徒行傳》二章三十七至三十八節提到,彼得講道後,眾人覺得扎心,彼得要各人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

  陳韋安博士指,「覺得扎心」、「悔改」、「受洗」、「接受聖靈」正是「拯救秩序」第一步會出現的四項事情,其中「覺得扎心」並非偶然事,而是聖靈感動讓人願意稱耶穌基督為主。因此他解釋「覺得扎心」是聖靈的客觀工作、「接受聖靈」是人主觀透過禱告懇求聖靈來臨–這亦是決志的重要性,以決志禱告再次呼求聖靈內注,改變自己的生命。此外,耶穌曾提到「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當中正是指水的洗禮及聖靈內注,後者便成為今天華人教會的決志基礎。

  他表示,決志是一個禱告,在人的層面上促成神人關係的建立,而且是基督徒生命的開始。「由此可見決志確實重要,但我們不能停留在相信的一刻,而是要持續每天禱告尋求上帝,因為基督徒生命是每刻相信的總和。」

  福音的多元意義

  蔡少琪博士指,有些不同是來自對聖經的錯誤解釋或不全面的理解,有些是對聖經中的教導錯誤理解,他以喝酒為例:「多年前美國推行禁酒運動,影響到後來華人教會對喝酒的取態。聖經只談及不可醉酒,但至今在中國仍然有教會視『不可喝酒』為重要教義之一,傳道喝酒甚至會被革職。」他又強調不能單以一節經文作為教導,需要考慮全面性,如聖經指不可在爭訟事上偏護窮人(出二十三3),也指不可在窮人爭訟的事上屈枉正直(出二十三6),兩立場看似相反,但利未記卻指「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牧者釋經時應選取較全面、合乎神學的解釋。

  他續提到「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爭論,不少牧者將「稱義」和「成聖」看為兩個分割階段,有些牧者只主張決志稱義一刻,不顧續後需要持守到底的真理,結果推至「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極端說法。「大使命要求在受洗後,要『教訓他們遵守』,但現在教會流行停留在使人決志便完結,前門大、後門也大,忽略了栽培生命。」他期望信徒能認真反思得救的課題,並能活出基督見證的大使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