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地一名男子進行移植,人已麻醉了,肚皮剖開了,連接肝臟的血管也給醫生割剩兩條。正當一齊準備就緒,噩耗突然傳來,說捐贈者罹患癌症,屍肝不宜使用,手術必須緊急煞停。往後的事,傳媒經已大幅報道,事主一度陷入昏迷,他的妻子哭成淚人,在鏡頭前苦苦哀求一顆善心。兩週後,奇蹟發生了。
根據醫院管理局資料,屍肝移植每年平均二三十宗,低於等候人數三倍。腎臟捐贈情況更糟,若按上年數據計算,捐者與候者的比率達到1:30。每個社會都有一定忌諱,香港也不例外,「死無全屍」四字,生出了不少退卻的腳步。
然而,文化因素無法充分解釋捐贈意欲。就以德國和奧地利為例,兩塊土地互相毗連,參與捐贈器官的比率卻大相逕庭,前者僅為12%,後者幾乎全民有份,高達99.98%。何解?歸根結柢,關乎一個「預設值」(default)問題。德國就像香港,居民若要支持器官捐贈,便要拎張捐贈卡或者網上登記——這是一種「選入」(opt in)的系統;相反,奧地利政府預設全民參與,除非當事人自行退出計畫——這是一種「選出」(opt out)的系統。關鍵不在「入」與「出」,也不是因為多數人都害了選擇困難症,而是人乃慣性動物,猶如一部電腦,沒有太多人會手多多改變它的預設值。
哲學家Peter Singer妙用這個點子,提出締造一個施予文化的方法。想像一下,假如你的公司訂下一個預設值,除非員工自行退出,否則每月薪金將會扣除1%作慈善用途,你又會如何回應?大概,你會若無其事,畢竟一萬才給抽取一百,實在不算開天殺價。況且,款項悉數用來成就美好的事,你可能開心也嫌太遲。千萬別輕看1%的奉獻,假如富國的人奉行——按照一些學者推算——窮國的諸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再後退一步,如果教會預設受浸的人都會加入器官捐贈,社會會否吹起一番新氣象?倘若大學迎生營預設所有新生向三位友人分別寄出三張器官捐贈卡,此舉會否即時成為新聞話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