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傭人姐姐照顧,三餐都有人照應,我們為了不讓孩子對食用的理解停留在「飯來張口」的層次,我們決定提升他對入廚的興趣,及讓他對下廚有基本的概念,那年他五歲,就讀幼稚園中班。
孩子烹煮食物的第一課是煎班戟(西式薄餅)。由於孩子年紀尚小,我們定下家規,如果沒有成人相伴,孩子不准自己一個人走進廚房,以策安全,也不想過早讓他經驗用煤氣生火煮食,故此,我們用電熱板,在飯桌上烹煮。
由開粉、攪拌、做漿,孩子都全程參與,最緊張的時刻莫過於下漿煎餅。我們鼓勵孩子嘗試不同厚薄及直徑大小的班戟,但前提是要有人享用才弄,不可浪費,故此,孩子在煮弄之前,就必須先行查問各人的食量,也就讓他多學一門計算的技巧。
起初,孩子多少帶有遊玩的心態,畢竟烹煮班戟的過程直接簡單,樂趣與成功感兼而有之,但我們卻一臉認真地進行,口裏又常常提醒要珍惜食物等「大道理」,孩子就知道追求樂趣與認真的態度要有所平衡。自那次之後,我們會在週末主動邀請孩子幫忙煎班戟,弄個早餐或下午茶點,他一般都樂於「主理」。我們也一貫稱讚味道可口,當然,煮弄超市出售的班戟粉,很難煮出個怪味道來!
孩子不抗拒下廚,甚至在享用食物的時候,往往與我們研究和討論口中的食物是怎樣烹煮出來的,這大概與他幼童時期的經歷有關。往後,孩子年紀漸長,學習用不同方式烹煮雞蛋、煎午餐肉、煮即食麵,然後洗米煮飯、炒菜等,都在初小階段學懂。
煮弄東西,分享飲食,不單讓孩子多掌握一門技倆,那原是強化溝通和建立關係的上好平台。五餅二魚的神蹟、耶穌與人坐席、與門徒的最後晚餐,飲食都是故事中重要的元素。何仿由煎班戟作切入點去建立親子關係?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