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被重建的教堂


2660 期(2015 年 8 月 16 日)
◎ 文林 ◎ 岑維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到歐洲旅遊,與參觀教堂差不多劃上了等號,是旅遊人士的指定動作。

  我去年到西班牙旅遊,參觀了不少宏偉的大教堂,如巴塞隆納的聖家大教堂,一座百年尚未完工的文化遺產,每一個雕刻,每一項擺設,都似乎要告訴我們屬靈的教訓。我花上了大半天的觀光,仍然意猶未盡。

  今年有幸再度踏足歐洲旅遊,地點是相對貧窮的波羅的海三國,而參觀教堂仍然是指定動作。出發前,不少朋友提醒我,當地沒有膾炙人口的景點,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帶着去年的經歷,目睹相對細小的教堂,沒有純金打製的讀經台,沒有令人驚歎的屋頂雕刻,即時的感覺,還是不禁有點失望。

  不過,我的想法很快就調節過來。當地的大教堂都訴說相近的故事。教堂在一場戰爭(如第一次世界大戰)被轟炸,倒下來,信徒在剩下的地基及牆壁上重建,所以旅遊人士會看見教堂上下有兩截顏色,然後在另一場戰爭(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又被轟炸,教堂的塔頂倒下來,在戰後再被重建,由於相對新近,塔頂往往較牆身奪目,故事還未完結,教堂在蘇聯統治期間被佔用,信徒在國家獨立後取回教堂,重新召聚與發展。

  我漸漸被這些不斷被拆毀,又不斷被重建的教堂所吸引,它的生命力,也同時是當地信徒的生命力。其中幾間教堂門口,更掛上幽默的小告示,「本教堂現在仍然運作中」!其中一所位於塔林的小教會,在大堂擺放一些不同語言的聖經,包括簡體中文聖經,鼓勵遊客索取,我的心不禁湧出一份感動。

  我無意以「憎人富貴厭人貧」的心態來看超級教會。回想聖家大教堂,最吸引我的,不是莊嚴宏偉的建築,不是承載屬靈信息的設計,而是教堂在祭壇前設有一個安靜區,當你進入該區域,工作人員會指示你不要拍照,並邀請你安靜坐下,默念那擺放在眼前的十字架。這個安排提醒我,教堂忙於滿足旅遊需要,卻不等於迷失於滿足旅遊需要。

  波羅的海的教堂勾劃出另一幅圖畫,象徵着更真實的生命,踏實地反映每一位在生活中爭戰,在挫折中成長的屬靈生命。中國古人有這樣的洞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基督徒來說,教堂不在於輝煌與否,只要有上帝同在,它就不限於一座建築物,而是一個感動心靈的媒介。

  (更正)本文作者應為岑維成,惟於《基督教週報》印刷版上的作者名字誤植,特此更正並致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