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沈默


2660 期(2015 年 8 月 16 日)
◎ 心靈絮語 ◎ 王芃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史懷哲讀小學時,跟在村裏年輕人後面,嘲笑一個叫毛瑟的猶太人。每當毛瑟駕着驢車路過時,孩子們就追趕嘲笑他,還把自己的外衣折成豬耳朵的樣子,挑釁這個鄰村的猶太人。

  「但是,長着雀斑和灰胡子的毛瑟則像驢子一樣,默默地走着。有時他也回過頭來,朝着我們尷尬友好地微笑,這種微笑征服了我。我第一次從毛瑟那裏學到,甚麼是在受到迫害時保持沈默。對我來說,他成了一個偉大的教育者。」

  一個連孩子都無可奈何的村民,竟然成了史懷哲的終身老師。他甚麼也沒說,只是微笑,當然,還有他的沈默,使他成了教育者,而且是偉大的教育者。

  保持沈默,會不會助長惡?「不在沈默中爆發,就在沈默中滅亡。」魯迅的這句經典表達,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中印像,不亞於毛瑟之於史懷哲。要麼爆發,要麼滅亡,還有甚麼別的選擇嗎? 保持沈默,可能會因懼怕而麻木不仁。所以,蒙田也承認爆發的價值:「當我們落入敵人之手任其宰割時,我們往往會卑躬屈膝以引動他們的惻隱之心;反之,無畏和剛強有時也會感化敵人。」

  《中庸》提到「北方之強」和「南方之強」的不同,各具特色,讀者可以做出選擇。毛瑟顯然是「寬柔以教」的南方之強,年少的史懷哲,也有「和而不流」的風範。蒙田也有他的思考:「忍讓還是抵抗,這兩種方法無論哪一種,都會輕而易舉地將我打動。然而,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比之欽佩似乎更符合我的天性。」

  沈默不難,難在毛瑟的寬柔以教:「直至今日,每當我要發怒時,他還能夠使我保持克制」(史懷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