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虧負了孩子─
贏在起跑線的迷思


2621 期(2014 年 11 月 16 日)
◎ 教會之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因學業問題受父親責罵,香港一名十歲男童幾天前躲進廁所以毛巾上吊,幸母親及時發現,被救下送醫院,不致枉死。

  兒童承受過大的壓力,已是香港社會另一重的「深層次矛盾」。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有句名言:「沒有任何指標,比一個社會對待小孩的方式,更能彰顯這個社會的靈魂了。」真的,不論是「贏在起跑線」的壓力、讀書和追求卓越的壓力、爭入所謂名校的壓力,在在都剝奪孩子的童真,蠶食孩子的心靈。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社會一直和一個問題爭戰,那就是如何看待兒童、如何與小孩子還有童年打交道。根據十八世紀末期英國詩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所描述,那日子孩童從孤兒院及救濟院被運走,帶到紡織業的「地獄工坊」做工,那裏充滿「性濫交、粗言穢語、虐待、暴力,還有各樣離經叛道的事情。」後來,西方社會才慢慢意識到,童年是生命中獨特又脆弱的時光,孩子理應得到特別的保護。到了十九世紀,解救孩童運動開始興起;進入二十世紀,大多數現代化國家都致力於落實這樣的概念,英國普通法發展出「國家為親」(Perens Patriae)法則,強調國君對孩童負有不可取代的責任,社會透過政府有義務保護兒童,為他們謀福利。

  香港社會及香港的家長必須三思對孩童的保護。所謂「贏在起跑線」的迷思愚惑了香港大多數父母,令他們過早及過分催促孩童學習不必要的東西,教育界及學校推行所謂「親子活動」,令原本發生在家裏的活動「外判化」,父母放棄了在家的責任而跑到孩子的學校指指點點;許多基督教背景的學校也為了成為「名校」而取悅市場的訴求,把課程弄得愈來愈深,功課愈來愈多,結果令學生愈來愈不快樂,上學成為難擔的擔子。

  身為父母、身為老師,必須認真看待你的孩子需要快樂而從容的童年。舊約詩篇有一句說話很寶貴:「你的少年人好像清晨的甘露,到你那裏。」(詩一百一十3)這比喻蕩漾着深刻的意象,「像露珠一樣」的兒童及少年人,在父母及師長的生命中出現的時間非常短暫;當太陽升起,露珠就化入泥土和空氣之中。今天社會變得扭曲,商人視兒童為牟利的媒介,要賺他們父母的錢;學校視兒童為顧客,藉家長爭相送子女入讀而增加自己的名聲;教會也要認真反省,我們的「兒童事工」是真的為孩子好,抑或令教會更加蓬勃?

  記着曼德拉的說話:社會對待小孩子的方式,彰顯了這個社會的靈魂。看到香港的小孩子被催促長大成人,揠苗助長下活得患得患失,成年人(包括他們的父母)說來真的虧負了他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