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高中生,父母不勝其煩,看哪兒都不順眼。適逢去美國做交換生,不過數日,寄居家庭的美爸美媽就來信,把孩子誇成一朵花,感謝孩子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快樂。
有一種說法叫「木桶效應」,認為木桶的盛水量,取決於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如同一個人的缺點,制約了一個人潛能的發展,事實的確常常如此。然而還有一個「反木桶效應」,就是說,長板最重要,最長的木板將決定其發展的優勢和高度。「煩」的父母,看到的,往往是短板,為此而長嘆;而「誇」的父母,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長板,珍惜並鼓勵發揮這些特色。當然,除了板子的長短之外,還在於父母究竟將甚麼樣的長處和品格視為寶貴。
拿但業坐在無花果樹下,腓力要帶他來見耶穌。他非但不樂意,還連刺帶挖:「拿撒勒還能出甚麽好的嗎?」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味道。這在一般人眼中,一定被視為情商不足,顯然是短板。然而耶穌卻出人意料地誇讚他是「真以色列人」,因為他的心裏「沒有詭詐」(約一47)。在耶穌的眼中,「沒有詭詐」是最值得珍視的價值,是祂最為欣賞的。拿但業出言不遜,有些衝動,還帶有以貌取人的偏見,但耶穌不僅沒有煩他,還誇獎他,看出他是被褐懷玉之人,莽撞的外表下,有單純誠實的內心。
令曾子懷念的,是孔子有「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的師者風範。如果眼睛只盯住「百非」,不煩才怪,哪有快樂可言? 不如目中有「善」,為「一善」而歡喜快樂;或撥霧見真,從簡陋的包裝之下,看到玉之所在,這是最要緊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