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思親在教會


2564 期(2013 年 10 月 13 日)
◎ 教會之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思懷親族前人,是人類的共通心性。華人文化,注重孝思祖輩,承先繼後,相當明顯。這種血脈源流的思緒,由以前鄉間的祠堂建置,到民俗節慶中的清明和重陽,可見一斑。

  基督信仰原本有分量相當重的、思念祖先的位置。上主子民要常記「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因為正是上主跟列祖的恩約,延展成為歷世以來的救恩。沒有祖先怎會有自己!人怎能不緬懷敬重先輩!

  可是華人習俗的思親形式,由念祖、到敬祖、到祭祖,其中的表達行動,以至行動所反映的背後心思,都在挑動基督信仰的神經。「祭祖」是基督信仰跟中華文化相遇以來的悠久大課題,歷來已有不少論述。這些探討多從神學及文化人類學出發,都頗有成績;至少可以澄清兩者的表面不相合。

  落到堂會的前線牧養,信眾不一定能夠明白抽象的學理思辯,他們卻可以經由教會的切實安排,體認基督信仰的切實思親,絕不數典忘祖。關鍵在於牧者需要敏銳地靈活融合民俗與聖經教導,及教會傳統。

  今天主日適逢重陽節。每年重陽之後不久,就是有千多年歷史的十一月一日「諸聖日」。古教會當年定立這日子,並稱前一夜作「諸聖前夕」(Evening of the Hallowed,縮寫Hallowe'en);目的是抗衡祭鬼習俗,提倡思念殉道者及離世的信徒。古教會又按希律殺嬰這事而定立聖誕節後的主日為「嬰孩被殺日」(Innocents' Day),目的是思念意外離世者。古教會的牧養,實在滿了人情世故,很懂得融合處境需要。

  堂會的「息勞事工」,不宜限於「喪事」的各項環節的完成。對於喪家而言,頭一年往往最傷痛難過:親人離世後的第一次新年、中秋、生日、結婚日……;全都是特別失落的時刻。牧者的適時致慰,不單鼓舞家人,更表現基督信仰的真實思親。

  每逢重陽,或諸聖日,甚至是「嬰孩被殺日」,由於接近年尾,牧者不妨安排主日聚會中一個環節,思念一年來堂會所有離世的信眾。既預先告知家人,也為家人禱告;主日聚會的全會眾與喪親者同行,當為喪親傷痛的終結,有意義極了。

  重陽思親在教會,是牧養,是衞道,是佈道。同道宜重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