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帶人到神面前
第 2554 期(2013 年 8 月 4 日)
◎ 要聞
以琳書房主辦,香港靈糧堂協辦「溝,通了嗎?」講座,已於七月十六日晚,在香港靈糧堂舉行。由台灣著名作家施以諾博士主講,暢談人際溝通與輔導的技巧,並由家庭發展基金會總幹事何羅乃萱師母回應,講員表示,同行者的角色很重要,信仰是很好的療效,因禱告比藥物更有效。當晚吸引了許多人士參與,座無虛席。
以同理心引導會談
施以諾博士現任職於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教授心理疾病職能治療學。施博士表示,溝通是一輩子要學的功課,良好效果的溝通必須掌握某些策略與技巧。他提到,針對一對一的溝通和輔導,輔導者需要適時善用開放性問題,逐步引導對方發言。其次,當輔導者希望繼續會談下去,必須先確定對方已說完想要說的話,否則對方會感到不被尊重。同時要以對方有利的觀點來看事情的發展,表現真摯的關心,要有同理心,體會對方的感受,但不代表同意對方的做法。以及使用溫和而不尖銳的觸及關鍵問題,並以受訪者的回答來引導會談的方向,先與對方談他想談的話題,從而降低對方的防禦機制,再從其中話語的蛛絲馬跡轉入問題核心。
對於一對多人的溝通及輔導,施博士表示,若輔導者能掌握好「療效因子」有助於溝通。其中「普同感」,透過團體傾談,讓對方知道其他人也有類似的困境,知道自己並不是最慘的,以致心理舒服一些。而「利他主義」,讓對方幫助他人做事,雖然並沒幫對方解決自身的問題,但可讓對方覺得自己有價值。另外,施博士提到,「宣洩」是把個人情感、情緒等釋放出來,而這種途徑是最危險的,很容易讓對方愈宣洩情緒愈糟糕。他建議若真的要宣洩,最後要以禱告結束,把一切交託在主手中,因禱告比藥物更有效。有如詩篇作者大衞在說了很多宣洩的話後,就來到神面前,知道神是自己的拯救。此外,施博士提醒,在會談時,要避免假裝了解對方的感受,否則會有反效果,因對方只在乎有人聽他說話,故此回應不適宜過長。
把握機會分享信仰
施以諾博士表示,在與人傾談時,難免被激怒,但他提醒,無論遇到甚麼人,要保持自己的價值觀,把價值觀活出來,比講甚麼更重要。另外,他提到一個品格好的人,不代表不發脾氣,怒氣是一種情緒,是與生俱來的,重要的是要好好控制它。最後,他鼓勵信徒與人傾談時,把握機會與人談信仰。
何羅乃萱師母回應時表示,開放式溝通,是一種給人餘地的溝通。她提到,溝通時機很重要,講得對或講得中,只要講一次,一世都記得。她父親曾在她到外國讀書時的那天,對她說了一句話,她一直記得,甚至父親後來也忘了說過這句話。何師母又表示,做一個懂溝通的人,要懂得有停頓,讓對方也發表自己的意見。在溝通中,要持有信、望、愛的元素。她提醒說:「社會需要行多一步的溝通,主動去關心有需要者,做到愛鄰舍如同愛自己,願上帝興起對社會有幫助的人!」
在問答時段,有參與者問及,如何與上帝溝通,施博士表示,願意放下自己的想法,主動尋求神的旨意,肯聽神的話,會少走很多冤枉路。何師母則表示,與神溝通最好是每日靈修,安靜下來聆聽神的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