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事工交流坊(二十二)總結篇(一)


2553 期(2013 年 7 月 28 日)
◎ 有李可陳 ◎ 陳如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回顧在週報分享青少年事工,從第一篇於二零一二年八月發稿,轉眼又近一年,讀者長期只接觸單一話題,產生沈悶的感覺絕對正常。幸好李鴻標牧師在專欄發揮另外一種效應,在我們白水煮菜的同時隔週提供一頓佳餚。不過,我認為是適當時候完成相關話題。

  今年七月下旬有機會與一位資深老師會面。她在學校工作數十年如一日擔任中學老師,除了竭盡全力做好教務及關懷學生的任務,同時努力推動校內學生福音工作,面細聽她如數家珍般講述過去曾經運用的策略及活動內容,加上積極認真之情溢於儀表,叫我深得激勵;再者,由於並非基督教學校,不會有任何活動、福音營費用的預算,姊妹是甘心樂意奉獻及參與叫恩典信息得以宣揚,決心之大可見一斑。不過,那怕學生報名情況踴躍,營會與學生挑燈夜談至深夜,他們積極參加及心靈被觸動,然而只能帶領非常少量的學生相信及穩定親近上帝,學習聖經的話語,從而體現屬靈生命的成長,實在叫人無奈。

  最近一位社工同事分享,他在推動一項社會企業與合作公司領導人的工作過程,也啟發我思考「成本控制」。公司負責人十分熱衷社企,期望幫助青少人有就業的機會,本來是難得的好事,對本會社工更是難得的伙伴,因為所有開業、購置器材均由對方支付。舉個例子,一台要二十五年才能回本的器材,對方是熱烈及愉快地添置,社工極力陳述無需購買如此頂級的牌子卻是堅持無效。除了多謝伙伴的慷慨之外,我們同時關心業務的長遠及持續發展的遠象及可能,這才是長久有效提供就業機會的應有態度。

  用企業運作原則應用在福音工作不會全面適用,但當「產生」(out put)超少與「輸入」(input)完全不成比例,就不得不深切反省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