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牛頓(John Newton)是讚美詩《奇異恩典》的作者,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從一個奴隸販子,變為英國廢奴運動的領袖;從一個墮落的水手,成為一個受人愛戴的牧師。起伏跌宕的一生,是從蒙羞到蒙恩的生命見證。
牛頓還寫下了五百多封書信,通過書信進行屬靈牧養。這種方式既古老又新鮮,有樸素謙遜和直率得體的古風,又因在期刊上連載而贏得廣泛的讀者擁戴。「穗的恩典」即是其中的一封,講述一個仍然在神的試煉中爭扎爭戰的不完美的朝聖者,從孩童單純的欲望,過渡到成年人的衝突掙扎階段。「穗」的成熟,需要經歷擊打和試煉,又常為新罪所困,如驕傲、虛榮、惡念等。逐漸地,透過聖靈幫助,他更深地認識自己、認識神,開始理解神的無上恩賜憐憫,從而學會更深地去愛和寬容他人。
「穗」的意象取自《馬可福音》:「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四28),他認為,成長的初階是「苗的恩典」,信心雖弱,心卻是溫暖的,「對恩典保持著孩童般天真爛漫的狀態」(《奇異恩典—約翰.牛頓傳》,Jonathan Aitken著,張鶴譯),然後是「穗的恩典」,最後是「子粒的恩典」,是經過磨礪之後的沈思的狀態,全然降服於神的旨意,不再自誇、抱怨和責備他人,在謙卑、愛與溫柔上日臻成熟。
我們大多處於「穗」的狀態,牛頓也坦言他常處於疲憊和挫敗之中,「那些被我輕易地解釋給他人的真理,對我自己的影響是多麼微弱啊,拿我向別人提供的建議和警告來省察自己,真是虧欠太多!」
然而這就是「穗的恩典」,在結成飽滿子粒的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牛頓在生命即將終結之時,聽到廢奴運動勝利的喜訊,他終於可以安然離去了,如同將要返家的遊子:「我就像一個坐進馬車準備啟程的人,每個小時都充滿期待,不斷向外張望」,以最後的氣息見證神的信實和恩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