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體委不依選拔制度,把毫無比賽經驗並且只有十七歲的周俊推到奧運的賽場,結果是「零成績」出局。引來內地媒體和網民各聲指責。相信這樣的情況,不會在京奧出現,因此這亦該算是寬鬆的現象。至於百米蝶泳銀牌得主陸瀅在得獎後,不但沒有像北韓的運動員感謝國家和領導人,反而在記者會上批評現在的訓練體制。這樣的情況是在四年前的京奧,應該不可能發生。
這不但表現了中國的運動員有了更強的自主性和人性。如果我們留心,參與倫奧的中國運動員,表現大多都比在京奧時的輕鬆自若,這或許是由於不是主場,但更可能的是他們已經沒有了要背負國家榮辱的那份壓力;而現在的中國,也不必要靠奧運奪金才有面子,因此運動員的個性就有更多流露的機會。他們賽前賽後的自若與狂喜,都讓人看得舒服。雖然每一個參與奧運的運動員都是代表國家,但更實在的,他們是表現自己。
因此即使發生了羽毛球女雙選手于洋和王曉理被取消資格,但整體而言,中國運動員和中國政府的表現,都比京奧值得欣賞。因為他們不但著意求勝,也肯承認過失。
在往廣州的列車上,看到前座乘客報紙上斗大的標題:壓垮周俊的豈只是鈴板!當時不知道周俊是何許人,只想到這該是關於奧運的消息。在內地和朋友談起奧運,不但沒有08京奧的激情,而且更多了批評和反思。返港後再多點了解內地對今屆倫敦奧運的反應,原來兩屆奧運,短短四年,京奧和倫奧之間,無論國民情緒或運動員的表現,已經有了顯著的不同。
08年的京奧,可說是國力的炫耀,而今年的倫奧,則著重人性的光輝。這一點,從兩個開幕式中已經清楚看到。也許是經過了時間的推移,也許是從北京易地到倫敦,中國社會和中國運動員也表露了更多人性的一面,而且亦更敢於放言評論,甚至更能夠承認錯誤,而不只是一味的追求獎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