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中道出的人生歷程是基於他自己的經歷。「十有五而志於學」是指他十五歲時已立志求學。學甚麼呢?學習做人。孔子—和其他人士—都著重德性的學問,而德性的學問有理智的成份,道德、倫理是可用理智闡明的,不是玄妙的形上學,宗教的向度也不強。我們可以想像,孔丘到了十五歲,已經是一位學者型的少年,彬彬有禮的小君子。
從耶穌十二歲時說起
照路加福音二章的記述,耶穌也是一個早熟的好學少年,十二歲時走到聖殿裡,坐在教師當中,跟他們一面聽,一面問。他的母親馬利亞找到她這個兒子,驚喜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用幾個近日流行的「多元智能」英文字母簡寫,耶穌在十二歲時已有平衡發展的IQ(智慧),EQ(情緒商數),MQ(品德度量),SQ(靈性商數)。
總之,十二歲的耶穌可作為一個少年人的階模,年紀輕輕,在理智、品德、情緒、靈性諸方面已平衡增長。
「人格發展」心理學及 「信仰發展」宗教教育原理的提示
我教神學時常講及心理學家 Erik Erikson (艾力遜) 之「人格發展八階段」(Eight Stages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其中青少年期(12-18歲),人格發展的關鍵是身分認同(self-identity)vs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的互動。發展順利,則有明確的身分認同,及清楚自我的角色。發展受阻,則生活漫無目的,自我迷失。
我多年前在美國唸神學時,暑期任青少年夏令營導師,已親身驗證青少年人格發展的課題。我是十分成功的初中生(12-14歲)的導師,究其因,我身材不比營友高大多少而經驗比他們豐富,並具有同理心(empathy)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欲脫離父母的庇護,而尚未有足夠的自信心),我剛好給予他們輔助情懷去尋找自我。我在另一夏令營是高中生(15-17)的導師,卻不很成功,原因是,我不是他們潛意識中可扮演的英雄角色(有些營友比我高大,仰慕運動健將多過學者),我不易輔助他們找尋自我。
進一步,宗教意識的增長,我曾有效地協助初中少年意識到一位可靠而可親近的神。高中少年營友有一次查經,論及上帝的大能和威嚴(詩篇145),我想辦法從大自然現象引導他們,但不容易。原來這裡涉及宗教教育的原理。
我後來(入研究院)才認識James Fowler(富勒)的宗教教育理論與方法,原來他亦有一套「信仰發展階段」(Stages of Faith Development),共六階段。第三階段應用於青少年期,其中一個挑戰是將傳統的觀念(conventional concepts)綜合為有新意的信念(innovative synthesis)。這需要更高的技巧(我當時未有)。
最近在香港曾與青少年工作的導師交流,他們大致上認同我以前在美國的經驗,稍有出入者是香港青少年的人格發展時間線較遲一點。香港的大專青年(18-21歲)及入職青年(22歲以上)面對的身分認同及角色混淆更為複雜。這問題超出「十五而志於學」的時間表,可是「志於學」其實沒有年齡 的的限制。
與青少年共同在信仰上增進
從富勒得到提示:他有一篇文:“ Keeping Faith with God and Our Children”(「與兒女們及上帝共守信」,載James Fowler,Faithful Change,Abingdon Press,1966)。”Keeping faith”(「守信」)是雙關語—向上帝守約,亦與兒女講信用。那篇文的大意是,對兒女講信用(trust)的同時,在守上帝的信約(covenant)上與兒女共同長進。對!讓成年人與青少年(十五歲之前或後)一同志於學,在信仰認知上求上進!富勒那篇文論述對上帝的信任(trust)和守上帝立的約(covenant)相當精彩。
是的,青少年固然應當志於學。他們的長輩也可一同志於學。學甚麼?跟孔丘那樣勤奮好學,學做人,學服務國家社會。也學傚耶穌在器量、智慧、情緒、靈性各方面平衡發展。老少一同終身學習,從少年起,共同上進!
(本文為李景雄牧師於今年二、三月間主講的主日學課程,為青成年而設,以孔子於《論語》中提及的「人生歷程」為框架;同時借鏡現代心理學及宗教教育原理與生命進程有關的一些提示;加上聖經的啟迪;綜合反思一生歲月有上帝偕佑之意義。本報將於今期開始連載,與讀者分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