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雨的爭議(二)


2422 期(2011 年 1 月 23 日)
◎ 如沐春風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告白》的作者湊佳苗,以非常冷峻的筆法,寫出了溫情世界不願面對的一些殘酷現實──並不可愛的少年人多的是,成年人痴心妄想要保護他們,活該吃足苦頭。

  不錯,少年罪犯愈來愈多,他們犯的罪亦愈來愈匪夷所思,十二月號《讀者文摘》中《少年駭客犯罪日記》一文就叫我看得瞠目結舌,六歲已經懂得駭進電腦,十一歲加入駭客組織,十五歲在網上發動「暴動」,弄到天翻地覆,影響力絕對媲美甚至超越成人。

  這些少年人犯罪的能力與心智不成比例,即使犯下彌天大禍,卻渾然不知其嚴重性,因為他們並不作出道德判斷,所以全無罪疚感。

  但即使把犯罪年齡降低,把少年罪犯都繩之於法關進監牢,是否就能解決問題呢?恐怕未必。如果沒有適當的輔導和足夠的關心,這些走錯路的迷途小羊,不會單單因為被困牢籠就能改正過來。

  早前替一個機構作徵文比賽的評判,參加者全是在囚人士,部分來自青少年院舍的院友,都在文章裡表示後悔,而令他們覺悟的動力,往往源自家人不離不棄的包容接納關心,還有輔導人員的勸勉鼓勵。

  可見得,「化雨」仍是可能的。只是,單憑老師一腔熱血,單打獨鬥,可以抗衡整個社會的歪風嗎?顯然不可能。那麼,誰來負起「化雨」之責,便是每個關心下一代的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語言解碼】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家庭醫生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