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雨的爭議(一)


2421 期(2011 年 1 月 16 日)
◎ 如沐春風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始終沒有看過《告白》這齣電影,卻看了原著小說的中譯本。資料說,原著本來只是題為《神職者》的一篇短篇小說,作者湊佳苗憑著這個短篇在二零零七年得到第二十九屆小說推理新人獎,後來在短篇的基礎上加寫五章,合成六章的長篇,結果一鳴驚人,躍登大銀幕,引發無數爭議。

  爭議之一當然是少年犯罪問題。究竟幾多歲犯罪才要負起刑事責任,向來極富爭議性,作者寫此書,要提醒人們,十三四歲的青少年,內心可以跟成人一樣充滿陰暗面。

  另一個爭議是,熱血老師─有著一腔熱誠要教好學生的老師,對學生究竟是禍是福?故事裡的熱血老師維特,懷著滿腔熱血不斷家訪殺人嫌犯少年B,關心變成壓力,間接導致B君上演弒母悲劇。

  作者借主角的口說:老師對學生熱切說教,把自己的人生觀強加於學生,只是自我滿足而已。為了教導誤入歧途的學生,迫令那些永遠不會成為聚光焦點,一直循規蹈矩的學生同時聽著老師說教,是不公平的。

  對寬大處理問題學生的手法,作者亦很不以為然。在第二章裡,作者引用聖經馬太福音十八章九十九隻羊的故事,想說的卻是─為了找一隻迷失的小羊,撇下另外乖乖的九十九隻羊並不值得。

  這些見解都很偏激,但正因為其偏激,很能刺激思考,尤其是正在前線,天天跟頑劣學生搏鬥的初中老師。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語言解碼】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家庭醫生手記】

【職場攞景】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