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福音運動的承傳是多元的,早期來華傳教士遠渡而來,持守宣教熱誠,建立教會。國家經歷戰亂與政權轉換,傳教士撤離,難民南下,成就了香港與台灣等地教會的蓬勃發展。
本港教會隨著社會的急速發展,福音事工、辦學、社會服務與醫療服務等有積極的參與,神學教育與文字出版事工更有出色的貢獻。這一切不是本土而有,乃是外來傳教士與內地教會人材湧至,加速了本港教會興旺的局面。相反,澳門在地理方面有所不及(昔日水路交通不像如今的方便),這正是天時地利,再加上人和,奠下了香港教會獨特發展的優勢。
回顧歷史,首屆洛桑大會於一九七四年七月瑞士洛桑舉行,主題為「讓全地聆聽主聲」,會議的結論之一—肯定傳福音和社會責任兩者是教會的使命。《洛桑信約》在司徒德牧師的執筆下,為福音派在社會參與方面帶來神學的突破。對華人教會而言,首屆洛桑會議促使與會的七十多位華人教會領袖,催生了首屆「華福會」(1976年),並成立了「華福中心」。
至一九八九年在馬尼拉舉行的第二屆洛桑大會,主題為「宣揚基督,直到主臨」;有來自一百七十個國家的三千五百位代表齊聚一堂,可惜在「六四」之後舉行,有二百位內地同工未能赴會。本港有四十多位同工出席,可惜大會的《馬尼拉宣言》,內容空泛,也缺乏跟進,造成了洛桑運動失掉了可持續的發展。二零一零年十月十六至二十五日,第三屆洛桑大會於南非開普敦舉行,有四千二百位參與,華人教會領袖約五十多位出席,主題為「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可惜是內地有二百多位同工未能赴會。
至今,華人福音運動的發展,已不再是洛桑運動可作主導了,而華福運動在本港同樣失掉了早期能夠領導與凝聚的鮮明角色。基本而言,本地華人福音運動正陷於各不相讓、各自為政的形勢,而地方堂會與機構對「整全福音」的理解,則是各取所需。
面對前景,身為福音信仰的牧者,目睹仍是事工掛帥的市場運作,「節目式」福音事工大量湧現,不斷競逐資源,教牧與信徒疲於奔命應付大小聚會,這正符合福音信仰的準則之一,就是「行動主義」(歷史學者伯炳頓的論述)。
從大趨勢來看,歐美教會人士對主流「務實福音派」產生不滿,從而引發「新銳福音派」興起,強調「整全福音」,即教會不能只顧領人歸主,忽略了要關愛窮人、倡導公義、指責結構的罪惡 (合理的仇富)、實踐大地與財富的管家責任。八十後或九十後對社會的衝擊,反映年輕一代更重視公義、文化、自由與空間等;倘若本港教會不調整「福音思維」,我們將面對下一代更多有理想的信徒出走教會。
惟有我們虛心接受「整全福音」的挑戰,承認我們只顧堂會或事工增長,忽略了國度優先於教會;又認知個人服侍的堂會或機構是大公教會之一,當我只顧局部膨脹,可能傷害了整個身體的正常與健康成長。忘掉了成功,也許這才是華人福音運動的盼望 !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語言解碼】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家庭醫生手記】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