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真理者何去何從?
 信徒應謙卑聆聽多元聲音


2400 期(2010 年 8 月 2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德慧文化主辦「神學與我」講座系列,在八月五日晚上,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望福堂舉行第五講,主題為「眾聲喧嘩中,真理追尋者往哪裡去?」講者們不約而同地認為,信徒在眾聲喧嘩中,應以謙卑的態度聆聽不同聲音,從中豐富個人的看法或立場,堅信基督教的真理乃經得起不同意見而屹立不倒。

  當晚講座由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博士主持,他提到人是在眾聲喧嘩中追求知識,眾聲代表有不同聲音存在,不一定在自己的領域,聽另一個領域的聲音,然後再回到自己的聲音,從不同角度、學科切入,由於始終有自己的看法,最終回歸自己的看法,這是「出走」的過程,是一個豐富生命的過程,豐富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立場演繹得更好。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副教授莊柔玉博士,提到她從事翻譯工作時,瞭解到一些偉大學者如何看信仰和知識,其中提到達格.哈馬舍爾德(Dag Hammarskjold)及柴司特頓(G.K. Chesterton),他倆對於信仰或知識,都承認是「後知後覺」,莊博士同意人對信仰與知識的契合點,都是源於後知後覺。正如柴司特頓說,「我正是那個可笑的人,付上無比的勇氣,只不過發現前人早發現的事物。」莊博士亦相信基督教可接受不同的意見,就如柴司特頓所說:「基督教就像一塊巨大、巉峻而浪漫的石頭,縱然稍一觸動,底部便左搖右晃,但由於誇張的贅生物恰好互相平衡,這塊大石竟然千多年來如王者般屹立不倒。」

  講座中,莊博士引用了有人說過「生命有限,要讀就讀權威。」這話,因而提出一個疑問:那在眾聲喧嘩中,信徒該如何聆聽不同的外在聲音呢?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專任講師趙崇明博士回應,信徒在起步時,需要聽權威,但亦不能盡信權威。而鄧博士亦提醒會眾,不能有絕對的立場,要學習謙卑,聆聽不同權威的聲音,但不可完全沒有個人立場,知識如是,信仰也如是。

  趙博士同樣認為,聆聽他者的聲音可以豐富自己的看法。他亦提到由於外面資訊或資料太多,某層度上又是種負累,因而導致減少聆聽個人內在的聲音及上帝的聲音。但是他又同意信徒應謙卑聆聽他人的聲音,因外在及內在的聲音是不可分割的,藉外在聲音豐富內在聲音。趙博士堅信,真理是經得起理性,正如耶穌曾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上帝本來就是奧祕,而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為人釘死在十字架,因此不是人尋找真理,而是真理尋找人。而聖經是上帝使用的工具,指引著人該走的方向。

  鄧博士在會後表示,真理追尋者不要害怕多元或不同的聲音,因上帝是奧祕,神的受造物也是奧祕,人不可能百分百明白一切,千萬別以為只要能瞭解明白,就能對事物有控制能力。他亦補充,神學只是解釋聖經,讓人認識聖經,認識上帝,只是上帝的工具,並不能取代聖經。

(左起)趙崇明博士、鄧紹光博士及莊柔玉博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青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