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日子教會也算多事之秋,一些大型聚會如世界禱告日,多了「異見分子」來「踩場」。我知道教會一向存在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神學上、政見上、文化上),但以前是各做各的不相往來,現在卻流行上門踩場,這是健康而合乎體統的做法嗎?
近年基督教機構和團體舉辦的公開活動多不勝數,我並沒有留意這「全球禱告日」。今天特意上網「谷歌」有關資料,卻發現原來有很多不同的世界性的「禱告日」:有為和平的、有為兒童的、有為受逼迫教會的、有為聖召的、有為貧窮的。......而今次這個禱告日,據聞是由一位南非基督徒商人在二零零一年創辦,並於二零零五年推廣至世界各地,得到全球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響應參與,為期五年,而今年正是最後一年舉辦。
據報道,「踩場」的人士抗議大會未有關注內地維權及異見人士被囚等議題。他們被勸諭離場時,一路高呼「不要河蟹祈禱會!」、「為四川小朋友祈禱!」......最後他們在附近另起「我們的全球禱告日2010」,宣讀自行預備的禱文。他們說:「沒有憐憫,沒有同理心,怎算是信耶穌的人?」
首先要明白的,是「全球禱告日」的重點基本上並不在祈禱,至少不是耶穌在馬太福音六章所論到的禱告。我不敢論斷他們的動機。正面來看,他們大概只是想向這城市作個公開的宣告和見證而已。名人致詞、藝人獻技、玩人浪,那更像是個嘉年華。教會近年流行「慶典」,雖說不上有甚麼聖經基礎,卻也很難說它離經背道。明白到這類活動的性質,也就不必太過介懷去批判和鞭撻了。說它沒有提六四、維權、四川、公投?那麼青海玉樹、愛滋村、礦井難、華爾街、家暴、種族性別年齡身分歧視又如何?怎樣確保那份清單包括基督徒應該關注的每一個議題?
因此,無論是祈福大會抑或上街抗爭,一句話:不能認同的話,不參與就是了。
更正教自宗教改革以來,正如你說,一向在神學上、政見上和文化上存在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但在過去,它們至少是河水不犯井水。現在動輒「踩場」,明顯是受到社會普遍抗爭的風氣所影響。而抗爭,通常是在強弱懸殊、無法對等溝通的情況下所採取的手段。
我只能說,基督徒是世上的光,但各照自己地方就是了;領受不同的,溝通及表明過自己的立場也就放對方一馬罷。畢竟主的國度並不屬這世界(約十八36-37)。主耶穌對當時的宗教建制肯定也有不少意見(太二十三),卻沒有太費勁去「踩場」對質。間或有「建制派」夜裡來找他,他亦沒有因為「道不同」而拒絕他們。
要改變基督徒的政治冷漠,恐怕不是將政治帶進教會,而是將信仰更整全地帶進他們的生活。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