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文化


2387 期(2010 年 5 月 23 日)
◎ 青蔥校園 ◎ 林永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們常將「我」掛於嘴邊,但「我」是否知道「我」是甚麼呢?換句話,就是我們是用甚麼去建立自我的價值。

  在經濟主導的社會,人可能是靠不斷更新的衣服、或者令自己文武雙全,音樂、體育、語言樣樣皆精,以提升自我與老闆的談判能力(bargaining power)。後現代消費社會強調商品的符號意義多於其實用價值,我們消費一件貨品,會否開始不因著它是否耐用,或在功能上是否滿足我們的需要,而是貪求該件商品賦予的象徵意義,此象徵可能就是今天大部分人的價值來源。一個名牌手袋,能夠象徵你的品味、身分,進而會改變人對你的態度。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不是在購買貨品,而是購買一種風格、一種象徵,甚至在購買自我的價值。

  今天我們的「價值」,可能是倚靠「擁有」(having)。

  也許我們正正是受著消費文化所影響。一套以消費主義而建構出來的動畫—「鋼之鍊金術師」就有這樣的描述:

  要得到一些東西,就一定要付出對等的代價,這一點,就是鍊金術的基本原則:「等價交換」。當時,我們相信這一點就是世界的真理。

  荒川弘原著,《鋼之鍊金術師》

  消費文化下,甚麼也需要以同等價值交換(至少說服自己那件東西具有同等價值)。自我的價值亦然。要提升價值,不就買幾件名牌衣服、交幾個風頭朋友,聽幾首古典音樂,以消費的交易方式獲得自我/他人認同。長此下去,親人、朋友、老師,會不會成為了一種交易對象?社會開始不是由人主宰物,而是物主宰人。

  但是上帝造我們,本身已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上帝在我們未出生以前已賦予我們價值,我們不需要靠其他「外力」換取,在此筆者不是否定後天發展重要,而是自我價值不是靠後天取得。不是任何東西均是如此理性地需要付出,才可以換取或買得。我們有付出過甚麼而換取眼睛、嘴巴、手、腳嗎?我們的出生,根本已是一種恩典(上帝無條件的禮物)。

  上帝看人不在乎人「有」甚麼(having),乃是人怎樣作一個人(being)。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處被聯絡、那時、我的形體並不向你隱藏。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或作我被造的肢體尚未有其一)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神阿、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寶貴。其數何等眾多。我若數點、比海沙更多。我睡醒的時候、仍和你同在。

  (詩一三九14-18)

  

林永豪(香港教育學院小學教育榮譽學士(中文主修))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