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內網外


2375 期(2010 年 2 月 28 日)
◎ 青蔥校園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真實虛擬

王子

  這一代的青少年學生在網絡時代成長,對他們而言,電子網絡不單是獲取資訊或者與人溝通的工具,更進一步來說,瀏覽及遊走於電子網絡壓根兒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透過網絡世界,尋索、建立自我,包括有可能打造一個跟現實生活中的我不盡相同的一個「新」的我;也可以交朋結友,與現實生活相識的朋友,及在網路上相識的朋友,展開另一種自由自在的相交方式,而且一下子可以快速擴大交友圈子;更不用說因為電子網絡的高效傳送,是保證貼近潮人潮事的最佳平台......

  以上大概只是其中數項吸引青少年留連網上世界的原因,卻足以叫我們醒覺到,在網絡文化中成長的一代,是可以跟過去幾代人的成長經驗十分不同,若果成年人以為上網跟二十年前打電子遊戲機是大同小異的話,那便很有可能與這網絡一代脫節,倘若他們當中好些人跟真實生活和人際交往失連的時候,我們可能不懂得對症下藥去幫助他們。

  不少家長其實並未充分掌握網絡文化對年輕一代的成長的深遠影響。譬如說,很多家長會十分緊張兒女的交友狀況,包括限制他們出外的次數、晚上夜歸的時間,甚至會設法查找或打聽致電給自己兒女的人是誰。可是,對他們的網上交友活動的了解,則可能不甚了了。有家長曾經向我說,要尊重他們的私隱,可是,為甚麼只是尊重網上交友活動的私隱,卻不見得因為尊重兒女私隱,而「放寬」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限制?

  若果我們認定青少年成長需要父母、師長等成人同行,例如在交友的人生旅程中,給予他們指引、輔導和療傷,則無論在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都應該同樣關注。家長對於子女在網絡世界交友的管束較為寬鬆,有可能因為某些家長對電子網絡不大熟悉,但更為深層的問題,可能是家長一輩沒有網絡交友的深刻體會,不大想像到網上朋友所可能帶來的影響,比現實世界的朋友更加深遠,或者以為兒女留在家中,足不出戶,大概遇上壞朋友的機會自然大大減少。可是,不少個案叫我們感到驚訝,原來在家中— 一處看似安全的地方,仍然有 可能墮進交友陷阱,而且因為電子網絡無疆界,對於價值觀的潛移默化和人生態度的模塑,防範機制更弱,在不知不覺間,生命可能已走在危途。

  依此看來,父母千萬不可輕看電子網絡對子女成長的影響,更不能不關心子女在電子網絡世界如何生活。其實網絡世界已日漸成為現實世界的一部分,同樣可以支配我們在現實世界的生活行為。不過,這樣說仍是以為現實世界與網上世界真的有一條清楚界線,恐怕這種想法才真的是脫離現實,事實是我們每天經歷的現實世界,早已與虛擬世界難以分割。

  電子網絡雖然被稱為虛擬世界,但並不表示內裡沒有真實及有價值的東西,要青少年遠離電子網絡,是完全沒有必要,也是遠離現實的想法。無論是成年家長,或者青少年人,都必須認清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遊走於網絡世界與生活在現實世界中一樣,要明辨真理與虛謊,追求上帝之道而遠離邪惡,就正如聖經說:「求你叫我轉眼不看虛假,又叫我在你的道中生活。」(詩一百一十九37)

  但願我們在虛擬世界中,活出上帝之道。


人生馬拉松

朱老師

  去年底,有本港網民在社交網站面子簿(facebook)開設「我要練習自殺」群組,短時間內吸引了近二百名網民登記,一起討論自殺方法,有人更提出要相約集體自殺,其中一名中學女生更曾經「試死」,在天水圍校園企圖自殺。

  不少關心青少年的人士對這群組的出現,表示擔心,他們認為本港青少年抗逆境能力不足,生活中又充滿壓力與困擾,若果自殺文化透過電子網絡在本港青少年社群當中蔓延,後果可以非常嚴重。期望政府當局必須密切關注事件,警方則加強調查及進行網上追蹤,認真堵截及打擊教唆自殺行為。按本港法例,任何人協助、教唆、慫恿或促使他人自殺,一經定罪,最高可判監禁十四年。若有人在電子網絡發放或鼓勵有關自殺的言論,例如提出具體的自殺計劃,都有可能觸犯上述法例。

  外國出現鼓吹自殺風氣的網絡群組,若果有關風氣在本港青少年社群當中融入本土,難免對本港青少年構成嚴重威脅,甚至成為長期的社會問題,造成校園、家庭及社會的悲劇。據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報告,該會在二零零九年共接獲一千六百多位青少年電話求助,平均每月超過一百宗,情況叫人十分關注。故此,若果自殺風氣與網絡傳播在本港青少年社群中互相結合的話,後果可以是十分難以處理的。

  要有效阻止上述風氣的蔓延,除了主動監察互聯網,嚴密追查網絡犯罪,其實更需要引導青少年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面對逆境,迎向挑戰及勇敢生活的人生態度。電子網絡世界與現實生活世界已愈來愈難以清晰劃分界線,網上鼓吹自殺的風氣甚有可能在青少年社群中產生快速而牽涉面廣的群眾效應,倘若風氣形成,才構想應對的策略和方法,則只會等同見死不救,平白看著寶貴的生命流逝。

  我們樂於看見有青少年人,以積極的態度,開設「我不自殺」群組,快速奪回討論的主導地位,總算暫時「中和」了「我要練習自殺」群組的負面取向。這個發展趨向當然值得鼓勵,但要幫助不想面對困窘與挫折的朋友,則需要在社會、校園及家庭的層面,灌溉正面、積極的人生觀,讓面向困難的朋友不輕言放棄生命。

  這是一場考驗整個社會的馬拉松。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確信上帝的救贖才是徹底叫人遠離死亡網絡的真正倚靠,正如箴言說:「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箴十四27)


親子網友

金老師

  香港青年協會近月就網上輔導服務進行「網上追蹤—青少年情緒問題」調查裡,發現青少年撰寫網誌或面子簿的主要原因,首要是希望與網友分享感受(約佔34%),其次為記錄事情(33%)及發泄情緒(26%)。同一個調查發現,近四成四的青少年表示,當遇上情緒困擾時,他們會把感受寫在面子簿或網誌上,約四成人覺得在網上分享感受後,有助舒緩心情。

  上網已成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有教育界人士及社工表示,由於青少年遇上情緒問題時,很容易傾向與網友分享,基於網絡的特性,青少年很容易在互聯網結集負面情緒,甚至誤信一些不正當的處理情緒困擾的方法。互聯網傳送速度驚人,而且同一時間可以招聚大量群眾,倘若青少年透過互聯網長時間分享及接收負面、悲觀的感受或想法,則負能量 將會快速擴散和積聚。

  面對這種情勢,家長首先要認知的,是互聯網並非只有負能量。原來與現實世界一樣,正、負能量可以在網絡平台上交替出現,視乎用家的取態和選擇。故此,完全禁絕子女上網,並非真正解決問題之道,而且在網絡年代禁止兒女上網,等同把他們與主流生活及朋輩隔離。

  據統計,本港青少年平均每日用四小時上網,而每位青少年平均擁有兩個社交網絡戶口。面對這現實,家長不能不鼓勵自己,去認識子女到底在互聯網世界攪甚麼,他們在那個虛擬但卻又真實的網絡世界中,是如何生活的呢?為甚麼他們上面子簿和網誌樂此不疲,看來作文科分數不高的他或她,卻喜歡經常在網上撰文?孩子喜歡看YOUTUBE錄像短片,大概是好奇心驅動罷,那他們在RESTAURANT CITY一天一天建設那間屬於自己的餐廳又是出於甚麼動機?

  當青少年視互聯網為生活中的必然選項,卻與父母輩形成威脅親子關係的網絡代溝。據另一份調查發現,五成四家長未想過如何管理家中的電腦,近五成沒有與子女定立上網的家規,三成四家長則從未主動認識互聯網發展。該調查亦發現,逾五成受訪家長及學生遇到網上欺凌、沈溺上網等問題時,不懂得如何尋求協助。局面十分清楚,就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溝通模式,還有新的生活文化,已經極速形成,而且頭也不回地把拒絕改變,拒絕參與的人,狠狠的拋開。父母的選項已不是「我需要認識互聯網嗎?」而是「我可以如何成為一個與子女溝通的網民?」

  要成為一個與子女溝通的網民,當然涉及時間與資源,特別社會經常討論弱勢家庭所面對的資源限制。但對香港大多數家庭而言,父母上網並非是金錢問題。家長實在需要急起直追,一方面成為子女的網友,另一方面,也需要適時引領子女在網外建立健康生活。當然,別忘記訂立家規,好好管理家中的電腦,並使用守則。


給學生的信:網絡生活

蘇華

親愛的同學:

  網內網外生活如何?這樣一句古怪的問候語,可能在中文科老師眼中,是一句需要修改的詞句,但對你們這網絡一代,卻是十分實在的問候!

  前陣子,有同學轉來面子簿(facebook)的討論群組,希望我關注一下。首先,我十分感激大家幫我「收風」,讓我這個不大花時間在電子網絡交朋結友的七十後與八十後交界的成年人,不致與同學太過脫節,幸甚!

   話說回來,我看到這些以考試為主題的討論群組的內容,心中有一番特別的滋味。我且引用其中一些詞句:

  『為家長日的受害者默哀......』(我明白這裡所指的受害者是學生,他們面對老師把成績表交到家長手中的壓力。)

  『我鍾意返學,唔中意做功課、小測、考試。』

  『考試後分數憂鬱症!』

  『考試用(口左)咁多紙,好唔環保,為左地球,不如唔好考試啦!』

  很多同學不喜歡考試,這似乎是跨年代的學生的共同心聲。我在學生年代,雖然曾經試過考試所帶給我的一些成就感,但說真的,我並不享受考試的過程,也幻想過最好可以逃避考試。我對於『我鍾意返學,唔鍾意做功課、小測、考試。』這句話,是頗有共鳴的。不過,考試制度並非萬惡,總有它存在的價值和功能,焦點在於我們怎樣運用。

  我最想跟大家談的,倒不是「考試」,而是網絡生活。

  電子網絡世界對於你們最吸引的地方,應該不會是做專題報告時,需要搜尋知識資訊的網頁,也大概不會是各大新聞網頁。相信你們的首選是面子簿和部落格(網誌),在那裡你們可以遇上你想見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有感情上的交流,有一種互相碰面,彼此傾訴的快感。

  對於你們來說,在面子簿或部落格上抒發個人感受,不論是訴苦或者是勁攪笑的事情,有如家常便飯般普通。除了愛「說」你們也愛「聽」。故此,你們會樂此不疲地在網上閱讀好朋友或者新朋友的分享,包括照片和錄像短片,然後又會搭訕幾句。那種有朋輩相伴,甚或相識滿天下的感覺(如此形容有點誇張,但卻道出了深層次渴求啊!),的確好「正」,而且透過網絡快速回應,也很大程度滿足了我們城市人那種「唔等得」的脾性。還有,要來就來,要走就走,很是瀟灑!

  我並不反對青少年人留連電子網絡,在那裡交朋結友,但我必須提醒大家,朋友的感情是需要時間沈澱的,來去如飛,easy come and easy go的交友方式,很難造就深厚的友情;再者,朋輩一起成長,是需要共同有血有淚有笑的經歷,去學習彼此關愛,也透過交友去了解別人和自己。不是說網上交友一定不能達至以上境界,但因為網絡的特性和創建出來的特殊空間和文化,某程度上限制了友情往深層發展。所以,網上交友可以新奇別緻,也可以抒發真情心意,但我們卻不必過度活在電子網絡世界,有時出來見見世面,聆聽別人的呼吸和心跳,經歷共處一個場景的印象。

  考試仍是要面對的,當然也可以互訴衷情,談論一下考試所帶來的困擾和苦惱,但這一切不必只在電子網絡發生,網內網外,皆是朋友。

  祝你們享有健康愉快的網內和網外生活。

  蘇老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