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主日


2375 期(2010 年 2 月 28 日)
◎ 教會之聲 ◎ 劉惠靈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二零零八年在倫敦舉行每十年為主教召開一次的聖公會蘭柏會議,其中一個項目較為矚目的,就是來自各地的主教及出席會議的其他宗教領袖,在倫敦西敏寺附近遊行。遊行目的是為全球所面對的貧窮提醒世人,以致政府能夠作出關注。在他們出發遊行的地點,背後掛著一條背帶,上面寫著:

  「世人啊,耶和華正提示你們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彌迦書六章八節

  其中一位參加者是英聯邦聯合希伯來會的猶太教總教士,他在遊行完畢後,嘗試會合他六歲的孫女兒,一起遊覽倫敦。他們先從國會大廈開始,當孫女兒問總教士大廈是甚麼地方,總教士爺爺就答:是國會大廈。那國會大廈是做甚麼的?孫女兒再問。爺爺答:做與政治有關的。那甚麼是政治?是創造和分配權力的。他們向前再行,見到英國銀行,孫女兒又問,這裡是甚麼?是做甚麼的?爺爺答曰:是銀行,做與經濟有關的。那甚麼是經濟?答是創造和分配財富的。前行經過聖保羅大教堂時,孫女兒又再問同樣問題,爺爺回答是教堂,是崇拜的地方。那麼崇拜是創造和分配甚麼?

  我不知道這總教士爺爺怎樣回答孫女兒這問題,然而,他問了自己同樣的問題:崇拜創造了甚麼和分配了甚麼?他想到過去五十年社會一直都是以政治─權力、經濟─財富作主導,我們不是被政治權力支配,就是受經濟財富約束─到底有沒有第三個方法呢?

  總教士嘗試作一個測驗:假如你有百分之一的權力,分與其他九個人,那你還剩下多少權力?你只剩下原來權力十分之一。又假如你有一千元,分與其他九個人,那又只會剩下原有的十分之一。又一個假如:假如你與其他九個人所分享的不是權力,不是財富,而是愛,是親情,是友情,甚至是知識,那你最終會剩下多少?會因為分了給其他人而少了還是多了呢?為何愛、親情、友情的分享不像權力、財富會愈分愈少,而是會以倍數增加呢?

  因為權力和財富的分配是建基在公平與不公平的合約,合理和不合理的競爭。而愛是一個承諾,建基在關係和合作下,不是在政治舞台,不是在經濟市場,而是與生俱來:在父母子女的關係上,在婚姻的承諾上;在教會受洗後成為教會大家庭的一分子,那關係是團契的關係,是信仰群體崇拜的關係─因著這個承諾,我們的分享只會愈分愈多,以倍數增加,因為愛是無盡的,愛更是無償的。就像基督的愛,主耶穌在世上醫病趕鬼,以愛和憐憫分享那五餅二魚,不但使飢餓的人得到飽足,更剩下七筐子,足夠地豐富他人的生命。

  同樣地,社會關懷不是建基於權力、地位、財富,乃是效法基督這無償的愛,去改變人生命的服侍,這愛與關懷是建基於對人的尊重,不是被合約約束而是因著上帝與人關係那愛的承諾,無條件,公平地去服侍那最小的弟兄。

  要實踐社會關懷,先要有憐憫人的心,以致才能尊重人的價值。社會關懷,需要有秉持公義的承擔,才能諦造一個公平公正和諧的社會。社會關懷,更要有勇氣,才能改變人,使他們得到新的生命。社會關懷就是昔日主耶穌對撒馬利亞婦人取水喝的尊重。也是主耶穌潔淨聖殿的承擔;更是主耶穌在安息日治病的勇氣。

  社會關懷不是源於政治地位、經濟財富,乃是基於愛的承諾,憐憫有需要的人;不是施捨不是救濟,也不是專業人士以專家自恃去凌駕弱勢社群,乃是謙卑地藉著上帝的恩賜和學效主耶穌基督無償的愛,與有需要的人同行:去撫摸那傷痕、平復那苦痛,以致在解決困難和撫平那傷痛的時候,重置人的尊嚴,使人重新得力,在聖靈裡歡欣喜樂。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

  

劉惠靈(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