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遙遠的地方


2361 期(2009 年 11 月 22 日)
◎ 品蘭集 ◎ 文蘭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我的一位學姊有一次慨然說道,她覺得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戰後逃難到香港來,然後她在香港出生、成長,有機會上學讀書,有機會安穩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有機會發展個人的興趣,有機會談東論西,有機會??這是父母給她最大的禮物。

  我們這些戰後嬰兒潮一輩當然完全明白她的說話,如果我們不是生於香港,我們所自誇、所珍貴的一切都必不存在。我們的確慶幸自己生於香港,那是一種僥倖。

  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生在不同地方的人,尤其是女性,也真的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歷程,甚至可以是天壤之別、「人鬼殊途」。

  比如說,生在阿富汗。阿富汗法律規定十六歲才可以結婚,可是傳統習俗卻是為了還債、為了募款,可以把幼女嫁出去。事實上,不足十六歲便成婚的女性,約佔六成。十餘歲就被迫出嫁,難怪該國女性識字率只有兩成。十至十四歲的女孩懷孕生育,也造成高妊娠死亡率。

  難忘幾個月前看過的一張新聞圖片,題為「她人生最不快樂的一天」,圖中一位十一歲的女孩憂鬱、茫然斜視她旁邊看來約四十歲的男人,那不是她的老爸,是她的老公。

  在那遙遠的地方,這些比我女兒還要幼小的女子,生命如此受糟蹋。不單是在阿富汗,在印度、巴基斯坦、中東、非洲多個國家,這些好姑娘,命途蹇舛,她們的價值,有如螻蟻。而她們的苦難,如此無聲。

  也許因為我有女兒,也許因為我住在女校附近,天天看著青春活潑的女孩子走來走去,那遙遠地方的悲慘故事,那麼遠又那麼近,重重疊疊在我的視角中,從二十世紀走進二十一世紀,只希望,不要走下去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