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有父母、師長經常有形無形地鼓勵我們:要努力向上,不斷超越自己(和別人),不可落後,才能成為人上人。
稍長,有些人也開始懂得自我鞭策,譬如說,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句激勵自己,設法鼓足幹勁,充分發揮個人潛能。
等到有一天,我信了耶穌,從聖經中似乎看見更高的道德標準與要求,彷彿找到了新的奮鬥目標,於是打起精神,繼續追求進一步的個人提升。
沒錯,信了主之後,就不能再講「獨善其身」,而要「兼善天下」。但在教會裡,關顧他人、熱心服事,也似乎即是成為「好基督徒」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路走來,從接受別人給予的「勵志」,到自己痛下決心的「立志」,經常是在榮譽感、羞恥感的驅動之下,不斷「追求卓越」─甚至「渴望成長」,希望能效法耶穌。
追求的目標改變了,追求的方式卻仍憑個人的意志與毅力,仍習慣成自然地由自己來安排、管控。
根深蒂固地相信可以通過努力「自我提升」。「求主幫助」只是口頭上的自謙之詞,著眼點仍在自己的身上。
信主好一段年日之後,才有些恍然─憑著意志與毅力,或許可以勉強走一段「自我修行」的路,自我彷彿愈來愈「高強」;但也同時愈來愈封閉、僵硬,距離在主裡豐盛生命的光景,愈來愈遠,簡直是南轅北轍。
「自我的國」與「上帝的國」,根本是對立的兩個概念。
造我的主,豈不識透我這個人?祂看著我「逞強」,一定覺得挺可笑;等著我哪天實在無力撲打翅膀,承認自己根本達不到祂的要求而「服輸」。
人不是在「堅強」、「卓越」或「成功」中走向上帝,而是在「軟弱」、「失敗」或「需要」中遇見祂。
祂不要我們攻無不克的「堅強意志」,祂等著要我們五體投地、折服的「心」。
現在每當聽到有人在侃侃而談「勵志」,鼓勵別人「立志」,我心裡就不禁發出一聲嘆息:「人生的初期階段可能如此??後來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