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男孩,住在森林裡。他沒有父母,沒有朋友,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人」,他只知道哪些東西可填飽肚子,卻永遠吃不飽;猛獸攻擊,他就反抗;全身赤裸,但不知冷熱……他完完全全是一個野人。
一群童軍因飛機失事墜毀而被迫流落荒島,初期大家團結一致,掙扎求存,但權力爭鬥和死亡的恐懼漸漸蠶食內心,生死關頭獸性盡現,更演變成血腥大屠殺……文明失落於蕪荒世界。
「樹寧.現在式單位」的多媒體劇場《蕪荒野之年代》,創作靈感來自威廉高汀的《蒼蠅王》。十五個大男孩在陰暗的森林布景中,在蠻荒生物的神祕喘息聲中,在文明與自然的衝突中,以男生獨有的野性與能量,叩問生命最基本的意義:
難道生存就是人的所有?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定律豈止是森林定律,其實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中?
若一個人本就生於蠻荒,沒有他人的存在,為求生存不擇手段,還有沒有所謂對與錯?
莫迪凱葛斯坦的圖文書《野男孩》,記述一八零零年一個野男孩被發現於法國南部阿貝倫森林,所有權威的專家都認為他是無法治好的低能兒。惟獨年輕的伊塔醫師不願放棄,從日常生活習慣開始,教他重新認識冷熱,明白與人互動的反應和影響,感受被擁抱的溫暖。伊塔的實驗報告《叢林之子》後來更成為蒙特梭利幼兒教學法的藍本。
燈光變異下,十五位少年時而四肢爬行時而狂野咆哮,拼搏起來毫不留力,難禁令人想像,他們裡面本就存在野孩子的橫蠻本性。場景一轉,少年挺起胸膛展露陽光笑臉,面前迎接著無限的美好可能。
森林男孩漸漸擁有屬於人類的感覺:不再直接伸手從滾水或烈火中拿取食物,因他知道痛;他喜歡摸女管家的絲絨衣服,以及被按摩時隻手傳出的溫柔;被伊塔醫生責備而流淚,因他已懂得受傷難過……雖然一直不會說話,但他知道何謂愛。
赤裸上身的少年很瘦,就算練得鋼條的身型也沒多少肌肉,都是未完全發育成熟的身體,或許總是吃不夠,或許消耗得太多。他們總是成群地出入,卻是具備不同性格的角色。他們通過互動集體創作,互相影響,在劇中,在人生中,漸趨成熟。
直至心中的野孩子,漸漸消失於遙遠的叢林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