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中不必有的「博」和「醫」


2356 期(2009 年 10 月 18 日)
◎ 教會語文漫談 ◎ 諸葛空誠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有些人很重視個人的學術或專業銜頭,一天到晚總要把自己是「博士」或「醫生」的事實掛在嘴邊,連與教友通信的下款署名都不忘用括號補充寫上「DR」,誠恐一時不慎會丟了那個銜頭似的。

  學業或專業有成,由碩士到博士到醫生,都是可喜可敬的事;但卻不必自稱、自注,更不宜在與教友的交往中使用。在教會中我只重視「牧師」、「師母」、「執事」、「傳道」等銜頭,因為這是神僕人的銜頭,要尊重和重視;其他銜頭都不必帶到主的面前。

  教友都是弟兄姊妹,稱「李弟兄」、「陳姊妹」,貼切而親切;再熟一點的教友不妨互稱名字。一家人不可能互稱學術或專業銜頭:博士的兒子都是叫博士做「爸爸」的。若有主內學者到教會分享,主持人在介紹講者時不妨交代一下學者的學歷或相關銜頭,到稱呼時還應稱「兄」道「弟」而不應稱「博」稱「醫」。尤其那個單用的「醫」字,實在「醫」得奇怪而不知所謂,但類似「陳醫」、「蔡醫」、「胡醫」的叫法,卻在華人教會中十分流行,我還一度誤以為是「姨」(廣東話常讀陰平聲「衣」),後來才知是「醫生」的簡稱。

  至於「博士」一銜,大家實在不必太著緊;二十世紀初中國放洋留學的人不多,能放洋而回國的莫說是「博士」,就是「碩士」都罕有,如民國時的馬駿聲,時人都尊稱他為「馬碩士」,他自己也如此自稱。換了是今天,持碩士學位者十分普遍,則又沒必要了。「博士」在不久將來也會「大眾」化,到時在稱呼上也不必多此一「博」;到頭來看的還是個人的真本事—錢鍾書先生當年在牛津大學只拿了個「副博士」學位,回國後大家都叫他「錢先生」,雖不稱「博士」,學問卻深得不得了。

  唸書的時候曾踵門向一位老師求教,我一開口稱呼「教授」,他便說「叫『老師』吧」;空城受教,至今不忘。至於在教會中的用語,要講基本社交禮貌,其他不必要的客套話,可免則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