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通識


2356 期(2009 年 10 月 18 日)
◎ 問道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我是基督徒,任教於天主教中學,最近校方配合新高中學制開設「倫理與宗教科」,其中部分是不同宗教的知識和體驗,我也柀指派參與其中,但這跟我的信仰立場有別,我恐怕課程太開放,令學生無所適從,許先生有何建議?

  

  老師,我有點不明白。你說你是基督徒,被指派參與高中的「倫理與宗教」科;這科目涉及不同宗教的知識和體驗,可是卻跟你的「信仰立場」有別。我不明白的,是基督教跟非基督教當然「有別」,但據我了解,教授其他宗教與倫理並不要求老師叛教改宗;你仍可以持守本身的信仰立場,客觀地去介紹和評論這些不同宗教的知識和體驗。事實上亦惟有當我們這樣做,我們的學生才不至面對紛云眾說而無所適從。這大概也是學校開設課程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這樣,你的問題到底又是甚麼呢?會不會「恐怕課程太開放」因而「無所適從」的並不是學生,而是為人師者呢?

  其實,類似的問題我已在2319期的「非我惟主」中回應過。

  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我們都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的開放社會之中。不同的宗教、倫理學說,並不會因為我們不去談論而不存在。難道我們不去談論,我們的學生就不會接觸到這些事物,甚至反而知所適從?

  我在外地唸書的時候,曾經很驚訝地發現一些住在唐人街的老華僑,終其一生都可以不離開唐人街半步。在那裡,他們可以找到工作和一切生活所需,他們不需要面對「外面世界」的新奇事物和挑戰,他們甚至不需要懂英語。事實上就實際的生活內容而言,他們在溫哥華、西雅圖、多倫多抑或倫敦的爵祿街都沒有任何的分別,反正唐人街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這令我想到,會不會同樣地有不少的基督徒,終其一生都活在教會的四壁之內?不是說他們沒有接觸「外面的世界」,而是他們在心態上將自己困在一個既定的壁壘之內,對外界的事物充滿恐懼和敵意,以致天下雖大,他們卻不敢稍越雷池。

  但在另一方面,基督教一向有很強的宣教意識;教會往往視異教世界為「未得之地」,一切的未信者都是傳福音的對象。而直到這些人聽信福音之前,他們不少都是其他不同宗教和倫理學說的信奉者。作為福音的使者,基督徒對這些人又認識多少?答案是我們對這些人的認識實在不多。我們只是相信,他們是抽象地迷失在「罪惡」和「沈淪」之中,需要福音的「真光」照耀。怪不得當基督徒傳福音,往往一味照搬在佈道訓練課程學回來的那一套,完全不用理會受眾的具體處境和反應。

  反觀早年到世界各地傳福音的宣教士,在他們開口傳道以先,往往要先花上好幾年的時間去學習當地的語言,穿著當地人的服飾、住當地的房屋、跟當地的人交往,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然後嘗試用當地人能夠明白的語言,去介紹他們所確信的好消息。他們不怕去接觸和了解當地的奇風異俗,因為他們對信仰的超越性毫無疑問。

  回到最初的問題。當然,我們並不需要認識所有的宗教學說才可以成為基督徒,但既然被指派去教這個科目,也就惟有自己先做點功課。說不定在預備的過程中,你自己才是最大的得益者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