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情緒病與教會何干?


2356 期(2009 年 10 月 18 日)
◎ 教會之聲 ◎ 湯國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根據一些本地的調查,成年人中約有百分之廿四患有焦慮症的癥狀,另外每一百個香港成年人中可能有約八個患上抑鬱症。無可置疑,精神健康問題是廿一世紀人類文明所面對最嚴重的挑戰之一,世衛組織已預言到了二零二零年抑鬱病將成為全球第二大嚴重的疾病。本地教會中亦不時聽聞弟兄姊妹(甚至是教會同工或教會領袖)患上情緒病,到底教會應如何回應和關注這個叫人憂慮的情況呢?這與上帝給予教會的使命有何關係呢?

  面對情緒健康這類問題,教會常落入兩種錯誤的立場之中。第一種是極端保守的立場,認為教會的唯一使命是傳福音拯救靈魂,以及建立信徒的靈命;假如一個人信主並靈命被建立,他(她)的情緒健康自然會沒有問題,更遑論情緒病的出現,若弟兄姊妹患上情緒病,那一定是靈性出現了問題。我以為這是一個非常錯誤而危險的推論,是一種將現實簡單化的還原主義思維。

  另一種教會常見的立場相信是更為普遍的,就是將人割裂為靈性和心理兩部分,既然教牧並非心理專家,那就應順理成章地將有情緒心理問題的弟兄姊妹轉介給專業治療團體,將靈命培育和心理治療視為楚河漢界,教牧人員不應該越池半步。

  明顯地,以上兩種教會的立場都有問題,反映出教會缺乏整全的人觀甚至神學思想,不掌握和了解人的心理狀況、心靈的面貌和靈性的發展之間複雜互動的關係,以致錯誤地將靈性與心理分家或簡化,並矮化了教會在人的心理問題上應有的角色。然而,耶穌基督所宣告的福音是全人的福音,是叫「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四18),教會理應承傳這個使命,照顧醫治人的破碎心靈,將人從幽暗和軟弱中拯救出來。我認為教會應多關注和發展以下幾方面的事情︰

  神學院、基督徒學者、教牧及專業人士應攜手致力發展一套合乎真理的人觀,研究心理與靈性之間的關係,促進心理學及心理治療與信仰之間的對話與整合。

  從事心理輔導及治療工作的基督徒須從理論與實踐中發展出以聖經真理為依歸的介入手法,以致能有效地提供基督化的服務幫助情緒困擾人士。

  教會應該是一個治療性的群體,情緒病患者可在教會內尋到愛的關懷與支持,陪伴(她)走上康復的大道。因此,教牧和有負擔的信徒領袖須接受更多輔導訓練,積極發揮教牧和聖經輔導的作用。當然,如有需要患者必須同時接受專業的藥物或心理的治療,教會可擔任轉介或橋梁的角色。

  教會的教導與牧養應宣講「全人的福音」,幫助弟兄姊妹能夠在靈命、心理與品格上都有所成長,能更像主基督。除了講道之外,自我認識、情緒健康、婚姻及家庭等方面的工作坊、講座與課程都應是理想的教導渠道。

  人與環境是互動的,因此很多的情緒問題都必然地與社會、文化、經濟、制度等因素掛勾,因此教會有責任對殘害人精神健康、扭曲錯誤的社會現象作出批判,並致力促進健康的社會環境(例如在工作、家庭等方面)。教會應在社會公義與人的健康方面有更大的呼聲與參予,發揮在世上作鹽作光的作用。

  但願香港的教會可以傳揚全人的福音,為人的整全健康而努力。

湯國鈞(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聯合情緒健康教育中心主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