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內功」的一代


2292 期(2008 年 7 月 27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李小龍故居得以保存,並改建為紀念館,可謂達成一班李小龍『粉絲』的心願,而李小龍家屬更表明願意捐出部分李小龍的遺物,如生前穿過的衣服、用過的家具等。」

《明報》8.7.2008

  

  武打巨星李小龍逝世三十五年,才有人說要將他的故居改建成紀念館,昔日李小龍的影迷今天已最少四、五十歲,要是這一代過去了,恐怕後繼無人,新一代青少年習武的很少,他們寧願做「御宅族」獃在家中上網。

  曾經有一段日子,香港的青少年熱衷於習武,又或者起碼對武俠小說有興趣,金庸、古龍、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廣受歡迎,甚至有為之廢寢忘餐。坊間亦流行武俠雜誌和各式各樣的武術叢書,例如《俠醫黃飛鴻》、《達摩易筋經與少林三掌》、《峨嵋穿雲傘》及《童子功》等都暢銷一時,為莘莘學子津津樂道。

  從閱讀進而習武,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非常尚武,黃飛鴻電影激發起許多青少年上山練法,跟師傅「食夜粥」。當時香港武壇有五大門派:洪、劉、蔡、李、莫;亦有混合式的蔡莫和蔡李佛。許多學生和就業人士都喜歡在課餘或工餘到武館習武,但又因為不少武館與「三山五嶽」的人士掛勾,一些人遂轉往較「正派」的地方如學習柔道和空手道。七十年代有齣很著名的日本電視劇《柔道龍虎榜》,亦掀起好一陣子的柔道潮。

  香港武林最興旺的時間算是七十年代初期。受到李小龍電影的影響,短短兩三年間學武之風大旺,武館其門如市,可惜隨李小龍於七三年七月突然離世,加上石油危機和全球性的政經動盪,香港武林一落千丈,自此習武的人愈來愈少,整個武壇猶如一池死水。

  今天許多父母抱怨兒女體能日差,意志力薄弱,故多鼓勵他們參加甚麼軍訓或外展活動。其實一個社會缺乏武術,五育少了體育,就如汽車少了一個輪胎,行走起來總是不大暢順甚至一搖一擺似的。這一代的孩子衣食住行皆比上一代好,惟體質每況愈下,早會時常有幾個突然暈倒,上體育課也是無精打采的,可見缺少了習武,對青少年的影響真的不少。

  氣勢磅礡的《赤壁》上畫了,其中精彩的武打場面可否重新挑起香港青年人的習武熱?抑或他們看重的只是梁朝偉和林志玲?就如今日教會多注重的也只是「外功」,是星光熠熠的外來講員和舖張聲勢,屬靈操練的「內功」也日漸荒廢,如此教會的前途也令人擔憂。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品蘭集】

【靈修果園】

【青蔥校園】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