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an Kundera信仰與神學


2281 期(2008 年 5 月 11 日)
◎ 與大師對話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麥斯布洛特(Max Brod)創造了卡夫卡以及他的作品的形象;他同時創造了卡夫卡學(Kafkology)。卡夫卡學者們跟他們的宗師之間或會有距離,但他們卻永遠不會離開他為他們所劃定的範圍。縱然已經有天文數字的文本,卡夫卡學仍然為著同一個討論、同一個揣測的無限差異繼續進行闡釋,跟卡夫卡的作品亦愈來愈缺乏關連,而成為了自身的目的。透過無數的序言、跋語、註解、傳記和專題論文,大學講章和學位論文,卡夫卡學產生並支撐了它本身對卡夫卡的形象,到一個地步,讀者所認識那名為卡夫卡的作者,已不再是卡夫卡,而是已被卡夫卡學化(Kafkologized)的卡夫卡。

  「不是所有寫關於卡夫卡的都是卡夫卡學。那麼該怎樣定義卡夫卡學?透過一種同義反覆(tautology):卡夫卡學是將『卡夫卡』卡夫卡學化的討論。已被卡夫卡學化了的卡夫卡去取代卡夫卡:

1) 以布洛特為例,卡夫卡學並不是從文學歷史的大背景(歐洲小說的歷史),而差不多只是從傳記的小背景去檢視卡夫卡的作品......傳記是了解作品意義的主要關鍵。更糟的是,作品唯一的意義就是作為理解傳記的竅門。

2) 以布洛特為例,在卡夫卡學者手中,卡夫卡的傳記成了聖徒言行錄(hagiography);例如羅曼卡斯特(Roman Karst)於一九六三年在捷克舉行那著名的卡夫卡會議中,以令人難忘的誇大言辭去結束他的演說:『法蘭茲卡夫卡為了我們而生和受苦!』......

3) 以布洛特為例,卡夫卡學系統化地將卡夫卡從美學的範疇中移除:或作為一個『宗教的思想家』,不然的話,左傾一點,成為一個藝術的反對者.......卡夫卡學永不倦於驗證他跟祁克果、尼采以及那些神學家們的關係,卻無視那些小說家和詩人。…

 4) 以布洛特為例,卡夫卡學無視現代藝術的存在;彷彿卡夫卡並不屬於那一代的偉大革新者。…

5) 卡夫卡學並不是文學批評(它並不驗證作品的價值:作品所揭示那未被發現的存在的視覺,它對藝術的演化所產生的美學革新等);卡夫卡學是一種註釋(exegesis)。從這個角度,它只能在卡夫卡的小說中看見不同的隱喻。…卡夫卡學並沒有從卡夫卡的小說中尋求被那強大的幻想力所轉化的真實世界;反倒是,它譯解宗教的信息,為哲學的比喻解碼。」─ Milan Kundera, “Testaments Betrayed”, pp. 42~44

  在閱讀上文的時候,我竟不自覺地將部分內容作如下的套入,得出非常有趣的效果:麥斯布洛特→象牙塔學者,卡夫卡學→象牙塔神學,卡夫卡→上帝,文學、美學、藝術→社會、文化、思潮,傳記→宗派學說......

  前陣子在一個推動平信徒「神學地思考」的講座上,一些與會者表示有些神學概念過於艱辛,不容易掌握,例如救贖論和三一神論等。我半開玩笑地回應,雖然我也讀過不少神學論著,但我得承認,至今仍未能在概念上掌握三一神論;我的意思是作為平信徒,實在不必過分糾纏於抽象概念的陳述,重要的是明白概念背後要處理的問題。畢竟所謂「神學地思考」,簡單來說就是從信仰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至終各人都得從本身所在出發。坐在我旁邊的鄧紹光兄恐怕與會者捉錯用神,連隨指出三一神論乃關乎耶穌基督的身分問題,涉及整個救贖計畫的有效性,因此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所在。

  真正內行的人,簡短三兩句,就交代了一個神學概念的關鍵。在教會中,有時卻反而解釋得比神學教授更難明。

  信仰與神學本是一碼子的事,就像當日推介的書籍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基督徒實踐信仰,根據信仰生活,認真看待生命的屬靈面向,便無可避免地進行神學思考。他們甚至大膽地提出,「成為基督徒,就是成為神學家」。

  可是事實上基督徒不都是神學家!我們確實有困難在教會中找到幾個真正能夠「神學地思考」的人。我們不懂得神學地思考,首先是我們根本不懂得思考;而我們不懂得思考,皆因我們習慣「被灌輸」,也習慣去「灌輸人」。為「安全」計,有關信仰的任何想法,都必須先得到宗派傳統、教牧長執的認可和欽准。於是,我們有的就只是「被認可」的信仰,而不是經過認真思考,於自己真實的信仰。如此,我們當然也不能期望這樣的信仰可以滲透到生活的任何方面。

  用昆德拉的講法,如果我們所認識的卡夫卡,已經不再是那真實的卡夫卡,而是已被卡夫卡學化的卡夫卡,那我們又該如何重新撥亂反正?恐怕這是今天推動平信徒神學所必須面對的課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教會觸覺】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放眼世界】

【聯會新會員堂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