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歷史與基督十架
—教會的角色


2263 期(2008 年 1 月 6 日)
◎ 教會之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歷史可以分為上層歷史和底層歷史。上層歷史屬於統治者、精英和既得者等等。例如,當講到香港經濟情況時,上層歷史注重失業率創新低(二零零七年九至十一月,只有3.6%)、收入增加帶動旅遊業興旺、香港人嚮往經濟穩定多於民主等等。至於底層歷史,它屬於貧窮者、被邊緣化的社群和失敗者等等。他們的歷史甚少被記錄,因為這是對上層歷史的挑戰。所以,底層歷史多被遺忘或淡化。耶穌基督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耶穌基督的歷史是底層的歷史,不但因為他選擇向貧窮人宣講上帝國,更因為他將貧窮人放在歷史中的主體。若是,香港教會在這新一年當如何服務香港?

  第一,就是站在貧窮人歷史上與他們一起說話。當香港社會問,「恆生指數何時再闖三萬點」時,很多貧窮人的生活卻捉襟見肘,根本就沒有多餘錢買賣股票。又當恆生指數單日跌幅一千點時,報道就說香港被蒸發一千億。這些數字對貧窮人來說,沒有甚麼意義,因為他們每月的工資只有數千元。再者,近月內的通漲已令貧窮人的生活百上加斤。與貧窮人為伍,不只是同情他們,更要在制度上讓他們脫貧。當下的社會有別於上一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社會,我們不可能只停留在救濟上,因為當下的問題是財富分配不平均,而不是不夠財富。因此,在制度上入手才是最恰當的舒緩方法。縱使我們不知道最低工資是否會弄巧反拙,但不因此教會就可以對此沈默。我們要只關心跨代貧窮,更重要是關心當下的貧窮問題。

  第二,就是站在被邊緣化的環境和保育上與他們一起說話。自特首提出「藍天行動」,我們以為香港政府就很關注環境與保育,但實際上,它缺乏誠意。例如,香港是五個國家或地區之一,沒有表示對《京都協議書》承諾(一九九七年簽署)。令人詫異的,環保署仍堅持要到二零零八年才根據《京都協議書》要求,向中央政府呈交香港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進度和調適策略。縱使特首在二零零七至二零零八年度的施政報告提出「進步發展觀」並不表示我們政府對環境和保育有更大的承擔,因為發展的概念完全由國民生產總值來決定。若發展主要由經濟決定,那麼所謂活化歷史建築只是一個經濟考慮(成為旅遊景點),而不是對文化發展的認同。可惜的是,香港教會在環境和保育的神學反省上極之貧乏,沒有意識成為環境的同行者。

  第三,就是站在港人治港的理念上與沒有份參與的香港人一起說話。執筆之際,還未知道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特首呈交香港政制報告的決定。雖然民主沒有必然為香港帶來繁榮,但它是最有效的方法來處理衝突。和諧不是來自一言堂社會,而是來自一個合理的制度,讓不同意見可以交流、討論,並就此表決。令人失望的,一方面,香港政府鼓勵我們投票(例如,最近一次區議會選舉);另一方面,它又委任一百零二位區議會議員。這種假民主的做法卻被說成為均衡參與。指出社會的謊言是教會的責任,香港教會有這勇氣嗎?

  底層歷史從來不是一段榮耀歷史,也不會帶來個人的榮耀,但在基督的十架下,香港教會知道它屬於受苦的一方。讓教會成為貧窮人、大地和被剝奪參與權的人的同行者。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特刊】

【過渡人生】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