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馬禮遜在華的傳教事業
對今日教會的啟迪


2258 期(2007 年 12 月 2 日)
◎ 文林 ◎ 吳艷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為紀念馬禮遜來華二百週年,於今年春季舉辦「馬禮遜來華二百週年紀念」徵文比賽,希望藉馬禮遜來華傳教的精神,喚起全港教會信徒反思昔日基督教在華發展的歷史,從而開拓面前香港教會路向,並鼓勵信徒委身事奉。本報將陸續刊出得獎文章;以下為神學生組冠軍得獎作品。

  羅伯特.馬禮遜(1782-1834)自一八○七年踏足中國,便掀起基督新教在中國歷史的序幕。馬禮遜是首位來華的基督新教傳教士、他完成第一本《新舊約聖經》的完整中文翻譯本、為首位中國基督徒蔡高施洗、按立第一位華人牧師梁發,他在中國基督新教的歷史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適逢今年為馬禮遜來華二百週年紀念,教會與信徒可藉此溫故知新,回顧歷史,前瞻未來。

  馬禮遜來華傳教簡史

  馬禮遜於一七八二年英國摩伯斯出生,自幼受基督教的影響,十七歲時閱讀《宣道雜誌》及《傳教雜誌》而感動要往海外傳教;於一八○三至○四接受牧會及海外傳教士訓練;其後倫敦會決定差派馬禮遜獨往中國傳教,馬氏於一八○五年到倫敦學習醫學、天文學和漢語。

  馬禮遜於一八○七年四月從倫敦抵達紐約,於五月十二日乘搭遠洋輪赴華,終於九月四日到達澳門,九月七日到達廣州。馬氏潛居於廣州十三行內,受著漢服、蓄長辮、吃中餐,並祕密學習中國語言文化。他為要合法居留中國,於一八○九年受聘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翻譯員;同年,莫瑪莉女士結婚,按清廷的規定,洋人的妻兒不能在廣州居住,只能留在澳門。

  馬氏於一八○九年開展在華宣教工作;一八一三年他向倫敦會提出「恆河外方佈道計畫,建議在馬六甲建立對華傳教的後勤基地,以解決在廣州編寫和印刷福音文字等困難;同年完成了整部《新約全書》譯本;而米憐夫婦亦抵達澳門為其傳教夥伴;一八一四年馬氏於澳門為蔡高祕密施洗,完成《舊約.創世記》的翻譯。

  一八一六年馬氏隨英國使節赴北京為傳譯官;一八一九年馬氏與米憐共同完成了全部聖經的中文翻譯工作;一八二○年他與李文斯敦醫生在澳門合辦中醫診所;一八二一年馬夫人病逝;一八二二年馬氏完成「英華字典」的第三部分;一八二三年馬氏出任馬六甲英華書院的副院長,八月他在廣州按立第一位華人牧師梁發,並為其子施洗;同年他與米憐合譯的《舊約全書》在馬六甲英華書院印行;一八二四年馬氏回家鄉度假,撰寫「中國」一書並四處講演和佈道,並與艾女士結婚。

  一八二六年馬氏攜新任妻子與兒女抵達澳門後便獨自回廣州履職;一八二七年馬氏協辦出版首份中國的英文報紙「廣州記錄報」;同年他與郭雷樞醫生在澳門開設眼科醫院;一八二九年完成「廣東省土語字匯」第三部分;一八三三年澳門天主教通過澳門葡萄牙當局和東印度公司,關閉馬氏在澳門的印刷所;同年,第二任馬夫人帶同兒女回英;一八三四年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督律勞卑抵澳,馬氏被任命為中文祕書和翻譯官,此時他已重病纏身,更因公務繁忙致一病不起,同年八月一日於廣州去世,終年五十二歲,葬於澳門的基督教墳場,與首任妻子和兒子之墓相依。

  馬禮遜來華傳教的成就與影響

  翻譯聖經為漢語:馬禮遜來華的首要任務是將整本《新舊約聖經》翻譯為中文,而馬氏不負所託,完成翻譯聖經的使命。他於一八一三年完成「新約聖經」的全部漢語翻譯的工作,並於一八一四將之於馬六甲出版。而馬氏與米憐亦於一八一九年共同翻譯了整部《新舊約聖經》,在大英聖書公會的資助下,該中文版《新舊約全書》於一八二三年面世,稱為《神天新舊遺詔全書》。在新教來華前,中國沒有一部完整的聖經中文譯本,因此,該書被視為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聖經中文譯本,在中國基督新教史上有特殊的價值和地位。

  出版中英文著作:馬禮遜來華後撰寫和出版了大量中西的文字著述,並創辦若干中英文刊物。出版中文傳教書刊,有助華人瞭解基督新教的信仰內容;而有關中國的西方書刊,則有助西方認識中國和吸引更多傳教士來華,因此文字及出版工作幫助傳教事業在華的發展。隨後的傳教士如麥都思、郭實獵、裨治文等亦承繼馬氏這事工。

  馬氏很重視印刷業:他倡辦的英華書院內有印刷所。倫敦會的台約爾牧師,把西方印刷術改造成中文印刷,加速了中文佈道書籍和聖經出版;此後倫敦會等在巴達維亞港和新加坡更開設了印刷館,對基督教在華傳播非常重要,中國最早的幾位重要信徒,如蔡高、梁發、屈高等人都是印刷工人出身,他們在印發聖經和傳教書籍的過程中漸漸接受了基督教。

  開辦學校:馬禮遜來華後體會到教育的重要性,在「恆河外方佈道計畫」中就提出要開辦免學費的中文書院,終在一八一五年於馬六甲開辦了英華書院。該書院除教授來華的傳教士學習中文外,更培養中國牧師和信徒,如梁發和何福堂等都曾受教於此書院,該院為西方文化和基督教的傳入中國打開了通路。

  醫藥傳道:馬禮遜為爭取中國人信教,他採用醫藥傳道,以治病為傳教的輔助手段。馬氏分別與李文斯敦醫生和郭雷樞醫生在澳門開設了中醫診所及眼科醫院。影響所及,伯駕醫生於一八三四年前來廣州從事醫藥傳道工作,更開設了博濟學院和在華醫藥傳道會,其後英美等國傳教差會陸續派了一批醫生傳教士來華,如雒魏林、合信等人,並開辦多所醫院。這些早期醫院雖然規模較小,但開創了醫藥傳道的先河。

  促進中西文化交流:馬禮遜為方便日後傳教士學習漢語及讓西方深入瞭解中國,於一八二三年完成了《英華字典》的編著。而馬氏因面臨傳教書刊印刷出版的困難,並為了尋求合適的中文印刷方式,便引進西方印刷技術,取代中國傳統木刻印刷術,改進了中文複製和圖書生產技術,對印刷、出版、圖書文化有深遠的影響,如改變中國圖書的形制、促成報紙雜誌的誕生、產生近代的出版業等、及改了中國傳統的知識和思想傳播型態。這除有助在華傳教外,更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馬禮遜傳教事業得以在中國奠基的淺析及省思

  克服惡劣傳教處境:清廷自十九世紀起奉行閉關政策,排拒外商及西方宗教和文化。英人由於擔心傳教士對他們在華的商業貿易引起麻煩,所以東印度公司不許傳教士搭乘他們的船隻到印度和遠東去,因此馬禮遜要從倫敦遠赴美國紐約,轉乘輪船再赴廣州。

  馬氏在中國面臨清廷的禁教令,因此只能於廣州進行有限的活動;與此同時,澳門因由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政府管轄,亦不歡迎基督新教傳教士居留。馬氏面對廣州與澳門的窘況,只能以鄰近的馬六甲等地為其主要活動的場所。

  馬氏面對不利傳教的困局,沒有畏縮,反而盡量順應處境而嘗試謀求可行的出路,務要在華傳播福音的種子。在面對合法居留問題上,他轉為東印度公司任翻譯員;面對禁止福音著作印刊,他轉移陣地繼續印製發行,更積極改進中文印刷技術;面對禁教令,他改以醫藥傳道方式接觸華人。事情往往很弔詭,有危即有機,困境亦同時為出路,就是這些處境塑造了馬禮遜今日在華的成就,亦奠定基督新教在華傳發展的路向。同樣,今天的教會,面對信仰較保守的國家時,可向馬禮遜借鏡,善用形勢及智慧,勇於突破困境,尋找可行的方法。像現時世界航運業發達,人口流動暢通無阻,教會可利用地球村的優勢,差派多些帶職事奉的傳教士往外地,或為在外地工作的信徒提供神學訓練,讓他們可向當地的同事傳教。

  調節傳教策略:倫敦會起初計畫差派數位傳教士來華學漢語,將新舊約聖經翻譯成中文,其後雖在人事安排上碰壁,但沒有放棄在華傳教的異象,而是改變策略,先派馬禮遜來華學習中文及開展譯經工作,再於六年後差派米憐來華與馬氏結為傳教夥伴。

  當時的國情實不利傳教工作,而馬禮遜除翻譯聖經外,亦欲向華人傳教,他不得不因應處境而調節傳教策略。馬氏為要取得合法居留權而兼任東印度公司翻譯員,實行帶職事奉;為避開印刷和發刊的禁制令,他於馬六甲開設印刷廠出版傳教書刊,及開辦英華書院提供免費教學;為使更多華人認識基督新教,他在中國開創醫藥傳道的先河。

  教會和信徒常對現況認識或掌握不足,需要不時對實況及差傳事工,進行評估而作適當和彈性的調節。現今科技一日千里,傳教的策略需要與時並進,面對消息封鎖或審查的國家,教會可利用如互聯網、網上電台或網誌等發放福音信息;更或需要重新檢討差傳的方向,往日多因地理環境的阻隔,交通的不便,由教會差派傳教士往異地去宣教,但今天全球一體化,世界再沒有孤獨村,如香港,便有數以萬計信奉伊斯蘭教或佛教的印籍或泰籍的傭工、更有為數不少來自內地各省在港進修的學生或工作的華人、亦有來港自由行的國內旅客、還有在港定居的少數族裔,教會可調節差傳的方向,專以他們為傳教對象,加強這方面的服務事工,或成立傳教團體培訓他們日後回國可向其社群傳福音。

  支援和支持傳教士:倫敦會信任馬禮遜的工作能力和尊重其意見,接納及支持他的「恆河外方佈道計畫」,使該計畫能落實執行,而米憐亦樂意與他合譯中文聖經等,這些迅速回應和配合,讓馬氏在華的傳教事工順利進行。

  馬氏與妻兒聚少離多,但其兩位妻子非常認同及支持他在華傳教的心志,獨力教養兒女,讓他無後顧之憂,可安心和專心在華事奉;而其子馬翰儒深受父親的影響,秉承父親的遺志,留在中國傳教。與其說馬氏隻身來華傳教,其實是其全家一齊為中國傳教的事工獻上。從倫敦會、米憐及馬氏全家對馬禮遜的事奉的支援和支持,讓今日的教會和信徒認識到傳教事業是團隊工作,前線同工的配搭與後勤支援及信任是非常重要,團隊要擁有同一心志、要互相尊重、彼此合作;更要對教士及其家庭盡心盡力關顧和支援。

  如果當年沒有馬禮遜排除萬難為在中國傳教鋪路;沒有早期傳教士們不辭勞苦來華開展傳教事工;沒有後期的傳教士們鍥而不捨來華傳教的毅力,基督新教在中國的發展時間便會推遲,或會不能持續開展下去。沒有傳教士將福音帶到中國,中國人便沒有機會聽聞福音。中國人強調「飲水思源」和重視「慎終追遠」,今日的華人教會及信徒也要「追本溯源」,要認識基督教何時及如何傳入中國。而馬禮遜正是代表著這二百年來無數來華的傳教士,今年為馬禮遜來華二百週年紀念,教會和信徒應藉此紀念他們曾為中國人作無私的奉獻,並衷心向他們致謝和致敬。

  馬禮遜亦標誌著基督新教來華歷史的起始點。歷史讓人鑑古知今,教會需提醒、教導和勸勉信徒認識人類歷史、教會歷史、中國基督教歷史、甚至屬會和堂會的歷史,從事蹟中省思和學習,懂得以智慧秉承差傳的事工,接續傳福音的火棒!

  (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內容稍經刪減及編修)


作者(左)接受聯會主席龐建新牧師頒發獎狀


徵文比賽所有得獎者(後排)與評判合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雲彩見證】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