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


2255 期(2007 年 11 月 11 日)
◎ 牧耕筆談 ◎ 丹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山是深邃沈靜的,它讓我們在其靜默中,觀察自己、分享彼此、也貼近神。

  這裡的「我們」,要從我神學院的生活說起。第一年老師便領著我們,在位處市區的學院內,上上下下一兩層樓房開始,繼之到郊野公園,而後走在靠著月色辨識前路的山峰上,在興奮的新鮮感中大家學習靜默,並期待安靜後記下自己的領受,聆聽他人的分享,我的靜默之路乃如此成形於群體中。

  我們這一班同學大抵都不富有,或該說都深明簡樸之理,聚餐花費過百已算奢侈,畢業旅行也離不開香港,郊野行山就這樣成了我們最豐富的寶藏、共同的旨趣。說起每年毅行者,這一為貧窮者而走的盛事,也因緣際會的,讓我們在曾經埋頭苦讀的神學生活,以及現今的牧職生涯中,得以不忘操練身體和性情,有機會抒發苦情、交流牧會點滴,紀念彼此的難處和需要。七年來台前幕後的,或成為正式隊員、或陪練陪行、或擔任支援隊伍、或捐款、或代禱,它凝聚了平日各有所忙的同學們的情感心力,譜寫我們共同的歷史和回憶。

  這兩年來,在服事的堂會中,神又給了我另個禮物,讓我每個月能分別時間出來和幾位同工上山。在我這喜好隨興處事、開放彈性的性格裡,定期上山退修並不容易,卻迫使我為時間劃出界限,學習對自己、對人說「不」,以致能對神說「是」。在山上,透過獨自的掙扎哀哭、或和同工一起的流淚求問,以致連結於神的醫治、安慰、勸戒和引導,下山後,可以重新整裝、輕鬆上路。最近幾次更領受到,在山上有限的廿四小時裡,就算反覆默想的是即將要講道的經文,都能奇妙的對應自己當時的生命光景、事奉處境,以致在隨後的宣講中,可以不拘泥於解經格式,真就是篇有血有肉的生命信息。

  自己得享上山的好處,自不免也想惠及群羊。在其中一個團契講了好多年的退修會,始終只聞樓梯響,當自己這兩年來有較固定的靜默操練後,再提出要有退修會,也沒太多推動籌畫,說辦就辦,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參加,只能用水到渠成來形容這事。那水是聖靈,聖靈當然不是在山上才找得到,只不過這山成了神兒女親近天父的平台,提供聖靈運行的空間,好叫我們能夠在山下的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

  在山的靜默中,我學習聆聽神、朝見神。上山為了下山,而創天造地的神,既在山上也在山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特刊】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