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免費教育


2251 期(2007 年 10 月 14 日)
◎ 時事透析 ◎ 劉國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救人之心打破傳統禁忌。馬來西亞華裔少女鄭慧儀急需一個心臟續命,故事經傳媒報道後感動了無數人......造成一股『海嘯』效應,衝破馬國人和回教徒過往忌諱器官捐贈的保守觀念,單是一個早上就接到二十個查詢電話,令人感到鼓舞。」

  《東方日報》9.10.2007

  一對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夫婦把剛去世兒子的心臟捐出,以挽救當地一位華裔少女的性命,馬來西亞舉國振奮,認為此舉打破了宗教隔閡和種族界限。馬來西亞伊斯蘭發展局總監更罕有地發表聲明,指出伊斯蘭信徒毋須擔心所捐贈的器官是否給了「異教徒」,他說:「真主會持別眷顧互相疼惜、互相愛戴的人。」

  世上有多少誤解、恐懼、嫌隙和仇恨,皆因「異教徒」這三個字而起。十年八年前北愛爾蘭還有「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之爭,幾多腥風血雨每天發生在貝爾法斯特的街頭,延綿接近四分一個世紀的宗教派系衝突奪去了成千上萬寶貴的生命。「九一一」之後,全球更捲入「恐怖主義」的夢魘,一提起「伊斯蘭教」或「穆斯林」這幾個字就毛骨悚然,彷彿是魔鬼的化身。

  披頭四之一的約翰連儂,寫過一首名噪一時,至今聽來仍不覺過時的名曲《Imagine》:「想想,如果根本沒天堂,試試那樣想想是如此容易,在人的腳下沒有地獄,頭上只有青天。想想所有的人,為了今天活著。想想,這世界沒有財物,不知你能不能?沒有貪婪,沒有飢餓,四海之內皆兄弟,世界人人共享。想想,根本沒有國家。想一想並不難:沒有值得為此而死,為了它去殺人。想想這世上沒有宗教,人人生活和平。你也許說我在做夢,但我不是唯一的做夢者,期盼你有一天也跟我做同樣的夢,讓天下成為一家。」

  不要從「教義」的角度斤斤計較它的歌詞,謹記保羅的忠告,字句叫人死,精意才叫人活。這首歌的「精意」十分的「以賽亞」:「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如羊一樣;塵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賽六十五25)同樣也十分的「耶利米」:「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耶三十一34)

  同一天空下,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讓我們在上帝的恩典中互愛互助。特首發表施政報告之前,媒介根據不同消息來源,搶先披露部分施政報告重點,調查機構亦進行民意調查。以上種種,讓市民大眾可以於特首正式公布施政報告之先,略知一二,也大概了解民意所趨。

  據報載,施政報告提出將現行小學至中三的九年免費教育,擴展至整個新高中學制,即推行由小一至中六,合共十二年免費教育,並訂於二零零九年推行,以配合屆時推出的三三四新學制,預料逾二十二萬名高中學生受惠。今年就讀中二的七萬多名學生,將是首批新高中學制下受惠的學生。

  按港大民意研究計畫主任鍾庭耀解釋,經過巿民逐項評價後,巿民明顯地比較重視教育和勞工問題,有九成巿民認為教育與勞工及就業是首要處理的問題,應屬施政報告的處理重點。

  無疑,政府及市民都重視本港教育政策和執行。政府願意增撥每年十四億開支於高中學生,大體上市民應該受落。然而,十二年免費教育的政策配套,及背後的基礎問題若不能有效處理,未必能達至理想效益。

  當局需要與教育界、家長、及社會人士,努力建設教育的遠景是生命工程,指向人的價值觀和品格的建立,人的不同潛能被啟發和演進,而不單單著眼於市場競爭力及城市人力資源的提升。

  課程設計如何適應不同能力、不同抱負和興趣的同學?如何避免整個教育政策的推行,側重於追求一種標準化、甚至單一的模版,而作為學習成功或優勝的指標?若果部份同學未能適應高中的學習要求,在十二年免費教育的前提底下,當局可有另類安排,讓同學可以有合適自己的選擇去繼續裝備?教育界及不少社會人士一直呼籲的小班教學,又為何未見政府有具體的回應?

  本港實施九年免費教育已三十七年,如今伸展至十二年,可算是教育界的重要轉變,也應予肯定。投放多少資源於教育事業,當然是重要的考慮,但教育事業作為對人的生命建立,需要超越經濟發展及人力投資的層次,方再考慮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的配合,尤其重要。借用一節聖經金句以寄意:「人還能用甚麼換生命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