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


2232 期(2007 年 6 月 3 日)
◎ 情理互動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到最後物理將取替倫理,正如形而上學取替神學。倫理的現代統計觀點正邁向這目標。」─ 祈克果

  看了孟賢兄的回應,除了同意他客觀的分析,可以說的仍然是那句:「對於明白的人,根本無須多加解釋;但對於不明白的人,就是解釋了,也是不會明白。」我不認為這句話「說過了頭」或「過分否定理性」,畢竟它只不過是一句尋常的生活智慧(aphorism)罷了,就像我們在每篇文章開頭所引用的「精句」一樣。事實上我們大概都曾經在生活中遇過這樣的人,因而懂得發出會心的微笑。將它當作一個嚴謹的邏輯命題來看待,恐怕正有趣地應驗了這句話的智慧。

  對於孟賢兄提到那位以理性態度指出理性限制的學者,我對他的坦率和勇氣致以無限的敬意。而那位「大型神學院」的院長,則只不過是賣弄口舌上的聰明罷了,因為先前那位學者的結論明顯不是「理性不可用」,而是「信仰始終是超理性的」。而這當然可以是一個理性的結論!

  昨天晚上在家開讀書小組,恰巧正讀到作者為信仰提出「理性證據」的部分。帶領討論的弟兄(以及小組的其他人)沈默了一陣子,感到沒有甚麼可討論的,卻感觸地說,如果理性的證據真可以說服人,那麼教育就易辦得多了。這位弟兄是一間中學的電腦老師。

  請不要誤會,理性確實是非常有用的。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都享受理性種種實質的成果,無論是制度軟件抑或科技硬件。倘若我們要「否定」或「反對」甚麼,就必須提出足夠和有效的理據,否則就只可以說我們「不喜歡」它們而已。從這個角度來說,「否定理性」在邏輯上確實是‘contradiction in terms’。只是理性在物質範疇的領導地位,到了人的精神世界卻顯得軟弱無力。就如先前提到那位帶討論的弟兄所言,若是理性能解決人的問題,我們大概也不需要信仰了。

  因此讓我重申,我想我確實能夠明白孟賢兄想帶出的論點。問題是信仰的討論往往牽涉複雜的語言問題,譬如那經典的反合命題(paradoxical statement):「我信,幫助我的不信」(I believe, help thou my unbelief;和合本聖經將它譯作「但我信不足」明顯是要迴避這尷尬的表面矛盾。)

  維根斯坦指出,很多時宗教語言獨特的地方並不在於它一些特殊的詞彙,而在於它對一些普通詞彙的特殊運用。譬如一個人說他「聽見」上帝,跟他「聽見」聲音的意思就明顯不一樣;而一個聲稱「聽見」上帝向他說話的人,卻無法同樣「聽見」上帝向別人說話。因此假如一個人說他聽不到上帝對他說話,提議他去買個助聽器恐怕亦無濟於事。再者,維根斯坦並沒有視不同的語言運用為自足的「次系統」,而是「一個類近事物複疊交叉的複雜網絡」,間中反映它們之間的「家族淵源」。

  這是我們嘗試從邏輯的角度去討論信仰問題所碰到的其中一個難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特稿】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