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牧師死後有拉丁文墓誌


2215 期(2007 年 2 月 4 日)
◎ 教會今昔 ◎ 浩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英國馬禮遜牧師是十九世紀第一位來華的傳教士,他是在一八零七年九月四日抵達澳門,七日進到廣州,所以二零零七年是馬禮遜牧師來華傳教二百週年紀念的大日子。由於馬禮遜牧師是首位基督教來華的傳教士,若不是他深受聖靈的感召,以及具有赴死犧牲無比的勇氣,則不可能有近代基督教的傳播,更無可能有今天華人教會的存在和發展。因此我們中華基督教的信徒理當飲水思源,感謝天父上帝在二百年前,為中華大地預備一位又忠心又良善的僕人,為主的福音作開路先鋒。

  無可置疑,馬禮遜牧師來到中國,在對外唯一開放城市的廣州,當時滿清政府厲行禁教,馬牧師是不能在此立足的。其後於一八零九年藉著在東印度公司任職翻譯,才可在廣州和澳門居住。但當東印度公司專利權於一八三四年取銷,一月三十一日所有職員撤回英國。英國政府派出律勞卑爵士(Lord William John Napier)充當商務監督,亦聘馬禮遜牧師為譯官,協助律勞卑向中國官方爭取以外交地位駐在廣州的權利。律氏於七月十七日到澳門,二十三日便要馬禮遜牧師同往廣州交涉。由於馬牧師行前已感不適,到廣州後日夕辛勞,終於八月一日晚上十時逝世。翌日將遺體運返澳門,五日舉行安葬禮。而在八月英文《中華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竟有一篇拉打文墓誌的發表(見下圖)。按天主教神父夏其龍博士譯為:「馬禮遜神學博士:一、賦有天才聰敏,能負重任的人。二、著有中文的寶庫,完成後十年逝世。三、為祖國的榮耀,裨益人類。四、在威廉米憐協助下,完成了為中國人用的聖經譯本。五、在世約五十二年,於主曆一八三四年八月一日逝世。六、這將是你的讚頌,中英語言及心態兼備......為神奉獻生命」然而這篇拉丁文墓誌,並未採用刻為墓碑。事實在馬禮遜安葬後,他的摯友著名畫家錢納利(George Chinnery)曾為馬牧師的墳墓畫過素描表以悼念。(見下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雲彩見證】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