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模式已遠遠超出我們昔日對賭博和投資的理解。例如,廿年前,我們並沒有知會公積金的投資方法,但自強制性公積金推行後,我們就需要為自己公積金的投資組合作決定。然而,並不是很多人對自己選擇的組合有很深入的認識。往往只有很概括的理解(進取或平穩)。那麼,對投資組合認識而又選擇進取的投資組合是否屬於賭博?相反,對投資組合不認識,但選擇平穩的投資組合是否屬於投資?坦白說,賭博與投資的分別不可能只由對投資工具認識來決定。若是,對賭場的賭博工具很認識而又參與的人不可能算是投資吧!
雖是如此,但我們總要承認股票市場已深深主導我們的社會。例如,電台已有「打電話問股價」的節目。明顯地,聽眾所關心只是股價的升與趺,而對該上市公司的內容卻沒有興趣。此外,有銀行更為股民設立特定位置和電腦設備,讓他們可以整日追蹤股價的升跌。他們是賭博還是投資?從心態來說,他們是賭博多於投資,但沒有他們的賭博,投資的世界就很靜態。事實上,投資也有賭博成分。說得好聽一點,這是風險,但風險就存在不可以預計性。更弔詭的是,個人的投資會被別人的賭博吞噬。
或許,經濟世界的複雜性就在於此。我們難為它定分界,但我們知道,任何一件令我們入迷的事都會使人失去理性。這正是當下股票世界的矛盾。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神學探索】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天國透視鏡】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