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新戲象


2189 期(2006 年 8 月 6 日)
◎ 文林 ◎ 容靈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五月中,收到好友亦文(去年湯清基督教文藝獎文藝創作組年獎得主),一篇名為〈戲外戲—《戲說宣教士—內地會宣教士劇本集》後記〉的文章。這本劇本集預計在六月底由宇宙光出版社出版,成為「馬禮遜來華宣教二百年」紀念文集其中一本著作。從這篇後記,不但看見一位作者如何一步一步走上寫作戲劇的道路,在許多看似巧合的情況下,最終在數月之間寫成十五篇獨幕劇,而且使我感到我們基督教文壇,開始有一番「新戲象」。這「新戲象」以外,我更發現另一種「新氣象」,足以激勵當代基督徒作家。

  這篇後記以戲劇的編排形式,道出亦文如何走上寫作戲劇的道路。在「序幕之一」、「序幕之二」和「序幕之三」, 她娓娓道來,她如何巧遇一位從台灣退休的女宣教士,還發問一個問題「如何把優秀的戲劇和上好的福音結合起來」?她坦言:「那時的我,還沒有答案」;這是二零零一年的事情。

  在二零零零年,她在奧克蘭看到張曉風《第三害》的演出。五年之後,她寫作長劇《波斯王后》,一位台灣的姊妹從美國為她寄來早已絕版的《張曉風戲劇集》,這就打開了一扇窗。去年春季再加上魏外揚老師的《貝德士的名單》,再為她打開另一扇窗。最奇妙的是去年秋季,她到台灣與魏外揚老師見面,魏老師對她說:「你會不會考慮寫些有關宣教士的短劇裡演出時間控制在三十分鐘左右,在短宣會、佈道會,和培靈會上配合短講,很用得著。」同一天,張曉風老師也跟她說:「可以嘗試一些短劇,比較容易寫,也比較容易演。」「一天之內,兩位前輩這樣講,相信不是偶然的。然而,寫誰呢?怎樣寫?素材在哪裡?」她如何再巧合認識吳望華編輯,又獲得《捨命的愛—中國內地會宣教士小傳》,及後又巧合地來到香港取得有關資料,最後更談及怎樣反省這次寫作的種種問題,以及由此引伸的感受。在此,我不想作太多的引錄。然而,這本劇本集卻展現基督教文壇的「新戲象」。

  李淑潔和黎海華兩位前輩,在一九九二年曾有一次對談,後來寫成〈兩位文藝工作者的對談〉;當中有一段文字討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教會圈子中,各種文類的創作情況。「戲劇演出仍以張曉風、杏林子、蘇恩佩的作品為主。」上文曾提及數年前在奧克蘭上演《第三害》,可見十多年後來,演出戲劇的情況仍然大致如同這兩位前輩所言。以香港為例,縱然有「香港青年基督徒劇團」,多年來演出不少戲劇,但是以宣教士的生平為戲劇的內容,實在沒有。用戲劇形式呈現中國內地會宣教士的生平事跡,暫時只得亦文這本劇本集。固然,她是否找到「如何把優秀的戲劇和上好的福音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要看她在劇本集中的文字,但是這種取材宣教士生平事跡的寫作方式,無疑是非常罕見。因此,我說到基督教文壇有一番「新戲象」,不是完全沒有理據。在這方面來說,我們不能不注意,在「短宣會、佈道會,和培靈會上配合短講」,是否做到「很用得」,而且產生怎樣的果效。此外,背後隱藏另一個「新氣象」,我們也要關注。

  我發現的新氣象,是從後記的「餘音」而來。亦文用「餘音」,對許多人不同的支持和鼓勵表示感謝;在感謝背後就是這番「新氣象」。如果只是略略閱讀,我們以為這樣的感謝,沒有甚麼特別。看深一層,固然一本書的出版,一定包含許多人的心血,但是愈多人的支持和鼓勵,不但顯示對作者所做的深表認同,而且也愈發顯出神的感動和參與。神在無聲無息之中,在我們生命和周圍產生特殊的幫助,無論從表面看來,身處的環境是如何艱難和痛苦,事情也必然成就。除了以上的意義,還有更深刻的層次。今年三月在一次交流會中,我有更深刻的表達:「神已興起不少基督徒作家,在不同層面和方向,寫作具有影響力的作品。多年來沈寂的基督教文壇,將會再起風雲,突破前人的限制。」我相信這些基督徒作家,最終「寫出劃時代的作品,質與量都會超越前人」!

  這就是新氣象。無論教會和信徒對文學創作,有怎樣的了解,在實際上或是支持,又或是不大重視,神在這一代基督徒作家的生命中所定下的心意,仍然不斷運行和成就。我們沒有甚麼驕傲和偉大之處;相反,我認為我們甚麼也沒有,只有不斷感恩,也不斷進深,希望神的心意完全成就,不會因我們的軟弱而受到攔阻!從這方面來看,這種新氣象,豈不足以激勵當代基督徒作家繼續向前,寫出一部接一部的傑作?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雲彩見證】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天國透視鏡】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