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進會辦「隱藏家暴」講座
助教牧同工牧養家暴家庭


2173 期(2006 年 4 月 1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家庭暴力在香港社會上時有所聞,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世界公禱日籌委會及婦女事工組)為此於三月二十九日在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國際會議廳舉行洞悉「隱藏家暴:完全手冊」培訓講座,有百多位教牧同工參加。屈偉豪博士在講座中指出,教牧處理家暴個案時,需思考後果才協助,同時需要以聖經的教導以作平衡。

  屈偉豪指出,一般人對家庭暴力產生誤解,認為這些問題只會發生在低下階層家庭,其實在任何家庭都也有機會發生,而且可能是經常發生的事。另外,很多人以為施暴者多是暴躁兇惡,實情很多施暴者外表可能是非常斯文。

  其實,家庭暴力就是向家人施加敵意的行為,使其身心受傷,以期達至控制、報復或是自利的目的。數據顯示香港的家暴重災區為屯門、元朗、荃灣、青衣、觀塘、上環、西區等。一般的家暴的對象為虐待配偶、子女、老人,受虐的配偶中女性佔八成多,男性佔三成多,受虐子女的比例為六成多是女性,三成多是男性。家暴的種類包括有利用打和推撞方式的身體虐待、使用指責和批評方式的心理虐待、令對方痛苦的性虐待、對孩子忽略照顧等。

  屈偉豪分析家暴形成原因主要來自家暴惡性循環,受害者長大後,亦會以同樣方式對待下一代。另外,欠缺婚前的輔導及準備、雙方在太年輕就結婚,亦帶來日後婚姻的問題。不良婚姻結構包括有老夫少妻或是老妻少夫的配搭。在家庭積存矛盾、婚外情、婆媳相處問題。

  一般而言,施暴者本身受到家庭暴力的傷害、自卑欠成熟抗拒自我、很情緒化、擁有很強倚賴、強烈控制慾。施暴者常常以道德信仰作支持,或是以家庭結構為理由進行家暴行為。家暴的相關精神問題,包括有酗酒濫藥、病態沈溺,兩極性焦慮失調、嫉妒型妄想症、暴力型精神變態等症狀。

  屈偉豪分析的受虐者的心理時,表示受虐者本身是低自尊缺乏自信、怕事與息事寧人、視暴力合理平常、經濟感情倚賴施暴者、活在懼怕與絕望無助、孤立並缺乏支持、總怕會家醜外傳、怕婚姻家庭破裂、不理性過分的保護施暴者。受虐的兒童常見非意外傷痕、怕人、怕被觸摸、怕回家、發惡夢、夜尿等情況。受虐者往往會產生兩極因果,他們一般會逃避戀愛、害怕親密關係、渴望早婚、糾纏濫交,過分容易相信或多疑等情況。

  屈偉豪指出,教牧同工若接觸到受虐者求助的個案,需要思考後果才作協助,同時需要以聖經原則全面平衡的教導。當受虐者想離開施暴者時,教牧需評估問題的嚴重性,衡量當時情況考慮是否需要報警求助。若求助者需離家暫住,應顧及其兒女的安全等實際問題。

  他提醒教牧同工在處理個案時,不要堅持單向的價值,當面對受虐者時更需要聆聽對方的處境和困難,肯定受虐者的權益,讓對方有更新的選擇。同時要幫助受虐者學習獨立生活,要有經濟的預備,最重要是考慮受虐者的安全問題。事實上,受虐者面對情緒和懼怕,需要長期接納關懷,所以同工應鼓勵受虐者憶述傷痕,耐心聆聽受虐者的分享並支持對方宣洩憤怒。處理懼怕上,需要幫助受虐者分辨責任誰屬,分別出誰傷害他等問題。而且需要教導受虐者有正確的社會距離,懂得控制本身的內心思想,認清本身期望愛惡,對自己的身體保持適當的保謢。當教牧遇到較複雜的個案時,應轉介專業輔導跟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