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十五條關注組演變而成的公民黨正式成立,表面看來對推動香港民主政治和公民社會的發展,又加入了一個生力軍,但個人認為其實正好反映香港民主發展困難重重。
公民黨的主要成員,以近年冒起的專業人士(特別是大律師)為骨幹,並沒有太多地區服務經驗,主要是靠明星效應,而這些政壇新貴,在理念上與已有的民主黨派,其實沒有重大的分別,但為什麼不願意加入現有的政黨以壯大其力量呢?說到底相信就是有中國特式的政治生態──寧願做小黨的大頭目,也不做大黨的小頭目。君不見立法會內的泛民主派,在爭取政改方案向前邁進一役,在宗教人士介入,將政改方案與普選時間表綑綁一起之後,便是各說各話,因為個個都是「大佬」,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站出來代表大家和政府談判,結果落得一拍兩散,原地踏步的結果!至於側重明星效應,令第二梯隊上位無期,只會使有志從政的年輕人望而卻步,寧願先發展自己的事業,到有名有利才選擇空降參選更有保障。
另一方面,公民黨雖然強調爭取普選,但其執委的產生過程,其實就是小圈子協商式選舉,對比她們常常批評政府不信任市民的成熟程度,不願意立即實行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實在是一大諷刺!
要推動民主政治,發展政黨是必須的,除非大家只想永遠擔任反對黨,但政黨要有影響力,必須大家都願意放下身段,團結在一起,組成一兩個較大的政黨,才能與政府討價還價。而泛民主派這種口號式而非策略式的聯盟,有時反會令政情陷入僵局,大家只會花時間防止有人轉(車太),卻不能靈活地進行談判。畢竟從政著重討價還價的藝術,而不是像論政一樣只須宣示立場。
不過,話得說回來,政黨發展雖然有未如人意的地方,但一群有心人願意身體力行,參與民主社會的建設,其實是值得欣賞的,當中亦有不少是基督徒和天主教徒,他們的牧者應給予他們更多支持和牧養,並鼓勵更多有心的弟兄姊妹,加入理念相近的政黨,一同為建設權利與義務並重的民主社會而努力。至於教會則應繼續謹守超越政黨,是其是,非其非的時代守望者角色,與政黨保持適當的距離,從旁監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專題專訪】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