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我去了看打醮


2169 期(2006 年 3 月 19 日)
◎ 交流點 ◎ 符碧珊(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六十年一次的上水鄉打醮,我去看了,竟然有很深的感動;感動於那分深遠的歲月磨不掉的凝聚力。

  列隊整齊的穿著中式長袍戴著卜帽的鄉紳父老們,是多麼認真的在講究著傳統禮節;各祭祀帳棚前是源源不絕的香火和人龍,尤其海外歸來的遊子們更一臉歡喜的預備供物去「酬謝神恩」;還有近萬人一起齋宴的壯觀場面更令我感受那分濃厚的家族情誼。

  從來,對這些酬神祭祀活動,教會的教導總是站在屬靈爭戰的高地而不容任何妥協,過去我也參與過針對這些場合的「行區祈禱」,也為他們被撒旦蒙蔽而求主的憐憫。今次第一趟親身走入他們當中,看到了那麼一片合境平安,人和政通,百業興旺,共沐神恩的善頌善禱,突然有一分很深的隔膜,不知道可以用甚麼言語叫他們信耶穌返教會,那完全是另一種的文化生活。

  清明將近,無意挑起「基督徒應否祭祖」之類的爭議,只是當我與他們深談的時候,發覺他們的祭祀,往往是寄託著對前人的尊重、對後人的祝福、對天的敬畏、對地的鄉情與感恩。落葉歸根,這些祭祀儀式意味著關係的承傳,叫他們知道自己有個可以安身立命的位分。

  想起昔日在宣教士年代,信徒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信主後,往往因為不能再參與春秋二祭而被孤立於整個家族社群,那其實是多大的代價,但如果我們站在文化生活層面而不是屬靈爭戰的高地去看,這種「為主犧牲」是否反而將福音與他們劃清界線呢?至今多少年了,他們拒絕福音的最大理由,依然是「中國人都是拜祖先,耶穌是西人不適合我們的。」

  這天我走在他們當中,感受陌生而溫熱的鄉情,一直在想,如果我們能夠深一層去理解祭祀背後深遠的宗族文化,不是將之簡單二分為屬靈爭戰而誓不兩立,是否反為有更多空間進入他們的生活中建立關係,從而發展一套他們明白的言語去盛載聖經真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雲彩見證】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