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基督教文化失陷於公共空間


2167 期(2006 年 3 月 5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筆者認為「誰是弱者 ?」的討論,意義不大;教會與同志團體在多元社會內皆為「少數派」,然而有組織且爭取發言的,就能在公共空間內佔有其位置。

  假若李安執導的電影《斷背山》能成功地在消費市場,轉化大眾對同志的看法,從而擴大一般人對同性戀的接納。我們只被動地反對同志電影或有關文化產品,無助於抗衡對方;而不適當的回應更會使信仰群體失分,予人印象以強欺弱。

  很多時候,是華人教會的「閉關自守」,不敢進場,放棄了在多元的公眾空間中,建構「真善美」的文化。筆者愈來愈感受我們在文化建設上投「棄權票」,我們不斷把信仰價值邊緣化,於是只能反對,未能深耕基督教文化於公共空間之內。為何我們不能拍製指向基督教文化的電影,如《受難曲》、《魔戒三部曲》、《魔幻王國》等,卻仍是那些福音方程式的「福音電影」?為何我們只能反對於大埔樹立觀音像,卻不構思樹立有文化特色的信仰符號?為何我們不刻意培育文字工作者於各報刊內撰寫專欄,發揮文化滲透力,卻只會登廣告、發表聲明 ?

  惟有教會進場,不怕下水會濕身;正如潘霍華的入世屬靈觀,看耶穌在世的生活是積極與活躍的。「基督不是在非宗教世界中被放逐,而是在這個世界中。基督與人相遇,但不是按照古時的懺悔、相信、回轉、重生、成聖的過程,而是借著一種新的『無神』的態度。」真實的信仰體驗,不是與世隔絕;乃是我們追隨基督,進入世界,表達聲音,有所建設。

  為何我們信仰的價值不能於公共空間中生根建造,是否信仰過分「私有化」或神學「專業化」?是否我們只有空談,行動則是欠奉?身處多元的公眾空間,發言的位置從來不為教會預留;面對「市場掛帥」的媒體,信仰的聲音要突圍而出,確實會遇上不少困難。但我們更要深刻反省的,倘若同志團體能長期抗爭而能成功地扭轉大多數人的看法,為何我們常常怪責別人,卻不主動爭取,持久建造 ?

  當教會不進場倡導另類價值與文化,我們只會不斷招架如《斷背山》等同情同志文化產品的衝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