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湯清基督教文藝獎獲獎感言
 是誰在遠處看見了我?


2167 期(2006 年 3 月 5 日)
◎ 文林 ◎ 亦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信義宗神學院每年一度的「湯清基督教文藝獎」已有結果。今屆獲得文藝創作組年獎的作品是亦文的《無名的麥種》,而獲得推薦獎的作品則包括邱心的《我爺爺的古怪老友》(文藝創作組)、李景雄的《與龍鳳共舞》(神學論著組)、及鄭果的《五福臨門》(福音單張組) 。

  幾位得獎者於上月底舉行的頒獎禮上,分享他們的得獎感受;本報今期刊出其中兩位得獎者,亦文女士和李景雄牧師的心聲,與讀者們分享他們寫作的心路歷程。

  那個冬日的傍晚,我參加完聚會回到家裡,收到了一封新郵件,轉換成繁體版後再看,原來是湯清基督教文藝基金會的獲獎通知函。站在暮色四合的工作臺前,我無法相信神的安排,竟是如此奇妙—《無名的麥種》出版的那個月,正好是我移民紐西蘭的十週年;而頒獎典禮安排的日子,又正好是我受洗的十週年。早在十年前,神就在遠處看見了我,開始預備我,就像他看見無花果樹下的拿但業一樣。我還沒有認識祂之前,祂已經認識了我。回顧過去幾十年,我不得不說,這位天地的主宰,在我未出母腹的時候,已經曉得我,為我訂下了一生的計畫。

  《無名的麥種》這部小說的寫作緣由和經過,在楔子和跋中已經談了很多,今天不再作過多的重複。我從小喜歡歷史和文學,出國後主修人文科學,但我從沒想到過,這些知識和學問可以用來事奉神。在教會裡,我的服事一向是口頭傳譯和分享,幾乎沒寫過甚麼文章。但是,通過《無名的麥種》一書的創作,神讓我愈來愈珍惜自己的特別恩賜:「為甚麼神讓我接受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訓練?」「為甚麼神讓我經歷宣教士的生命見證?」「為甚麼神給我這些文史知識?」「為甚麼神給我這些寫作技能?」「為甚麼神讓我接觸中西方兩種文化?」甚至「為甚麼神使我生為一個中國人?」

  同時,神也讓我愈來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使命:「誰是我的鄰舍?誰是我的弟兄和姐妹?」「我當如何用神給我的恩賜去服事他們?」我喜歡看戲,也愛看小說,看到好戲和好故事,心中充滿了盼望:甚麼時候,我們可以有基督版的《牡丹亭》和《紅樓夢》。看到西方文藝作品時,我的感慨就變成了:甚麼時候,我們可以有中文版的《復活》和《簡愛》。不論主內還是主外,有關傳教史的文藝作品十分罕見。而非基督徒作家對傳教士的歪曲,令我無法繼續作一個純粹的讀者。往往掩卷之餘,都要加上一聲長嘆—如果我們基督徒不拿起筆來,發出一些和這個時代不一樣的聲音,這便是世人所能接觸到的唯一信息了。

  《無名的麥種》便是這樣一種嘗試。神喜歡使用軟弱貧乏的人,當祂在遠處看見我的時候,我只受過初三的語文教育;我雖然愛好文史,卻從未受過正規的寫作訓練和史學訓練,也從未發表過小說;出國多年,我的語文水準更是不斷下降。雖然盡我所能演繹了這段歷史,但在駕馭文字、把握史料和人物塑造上仍有許多缺陷;我也深知,我的背景和經歷也決定了我將來的取材和表現手法。所以我一直希望這部小說,是一塊能引出美玉的磚,激勵更多的弟兄姐妹起來為主所用,以不同的題材和體裁來改變世人心靈的土質。 

  校園出版社推薦這部小說參加湯清文藝獎後,作為作者,心中常有患得患失的顧慮。但神讓我看見,一時的榮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祂對我一生的計畫和旨意。《以斯帖記》中的末底改,身穿御服,足跨御馬,由王的第一寵臣伺候著走遍全城,在這樣大的榮譽面前,他沒有改變常態,而是回到朝門,繼續他的職守。我的「朝門」就是我的書桌,領完獎後,我仍當回到我的書桌前,繼續筆耕不輟。《無名的麥種》的男主角曾說過一句話:「都說要把最好的獻給神,有甚麼比年輕更好呢?」人生能有幾個十年?求神幫助我,學會數算自己的日子。

  在這個特別的晚上,除了感謝那位在遠處看見我的神,我想再一次感謝所有鼓勵支持我寫作的親友家人、弟兄姐妹、屬靈前輩和編輯文友,也感謝湯清文藝獎的評委對這部小說的理解和認可。這部小說由大陸作者完成,臺灣書房出版,又在香港獲獎,兩岸三地在主內同工,何其美好!不過,我更想說的是:真正配得大獎的,應該是那些寂寂無聞、來了又走了的傳教士。在跋〉中,我曾感嘆,「寫作是寂寞的,做基督徒也是寂寞的,做一個基督徒作家就更寂寞,不要說是基督徒歷史小說家了」。但是,傳教士的道路更是孤獨之旅,尤其是那些拓荒先驅們;比傳教士更寂寞的,還有那位曾經道成肉身的神。很多主內的前輩,都有類似的感嘆:文字事工,必須有一股傻勁才能作得下去。讓我們為我們的主犯傻吧,癲狂吧;因為我們的主曾經是最大的傻子,最大的瘋子。

  

  《無名的麥種》是一本基督教歷史小說,透過展示清初的宮廷鬥爭及對傳教士的逼害,對照主耶穌當年的經歷!

  該書的角色塑造極之成功,傳教士杜仲民的身世和言行,活出了主耶穌所講的八福,最終引發蒙古格格蘇麻喇心意更新的變化,創造出極強的戲劇張力。傳教士之間也曾就如何回應華人對基督教的指控,起了很大的分歧,有的堅持抗爭,有的傾向忍讓,但他們最終都放下自我,在主內謙卑地求合一。

  閱畢本書,明白人的觀點對錯不打緊,最重要是神的旨意成就。杜教士雖然受鎮壓,並死於獄中,但這顆無名的麥種,卻在一個蒙古格格的生命中發芽茁長,令不可能接受福音的人得著福音的恩澤!蘇麻喇格格手執杜教士當年播下,在荒地長成的野麥,更是一個美麗絕倫的藝術意象!原來,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神的意念,同樣高過人的意念!我們豈能不在祂面前謙卑屈膝?豈能不感謝歷史中眾多無名的麥種,甘願獻上自己的生命,為我們中華民族帶來福音?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