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孝道


2084 期(2004 年 8 月 1 日)
◎ 文林 ◎ 晞晹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孝」是子女對父母應有之情,這種感情是生而有之的,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其父母所賜予的。同時,父母以無私的愛養育子女成長,這種無條件的付出亦非金錢和物質所能夠衡量的。

   社會上有部分人認為中國人論孝的目的是為了經濟需要,即所謂「養兒防老,積穀防飢」,父子關係只是建基於金錢和物質上的供給。父母生育子女的原因就是老有所依,只要子女能夠負擔他們的生活開支便不需理會恭敬、孝順等問題。此外,父母與子女雙方只是單純以金錢利益來維繫關係,根本沒有道義上的責任,更加談不上互相關懷、照顧及尊重對方。

  事實是否如此?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孝」是子女對父母應有之情,這種感情是生而有之的,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其父母所賜予的。同時,父母以無私的愛養育子女成長,這種無條件的付出亦非金錢和物質所能夠衡量的。因此,子女長大成人後理應肩負照顧雙親的職責,克盡孝道。

  可是,怎樣做才能夠稱得上「克盡孝道」呢?有人提倡「盡孝論心不論行,論行貧家無孝子」的說法,但我個人並不贊同。原因是盡孝必須做到「知行合一」,意即情感真實,言行一致, 個人的心態與行為互相配合。

  為人子女必須對父母懷有感激尊敬之心,因為父母是其生命的本源,所以情感真實是十分重要。同時,當父母年老後,子女亦應該承擔照顧雙親的責任。無論是心靈抑或是物質方面,子女都應予以父母滿足,好讓他們能夠安享晚年,過安穩舒適的生活。

  只論心而不論行並不算盡孝,原因是言行不一,只會空談孝心卻未能付諸實行,承擔供養父母的責任。即使家境貧困,為人子女亦應想辦法改善一家人的生活質素。讓父母無所擔憂,這也是一種顧念父母之情,一種「孝」的表達形式。

  另一方面,有些人認為論行較論心更為重要,只要能夠負擔父母的生活開支、滿足他們在物質方面的需求便稱得上盡孝。事實上,這種想法並不正確。理由是人們不應把物質供給作為衡量孝行的標準。古語有云:「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由此可見,人們在照顧雙親的同時要做到尊敬及愛護他們,否則便與飼養禽類沒有分別。

  總括而言,我認為人們必須做到知行合一,因為「孝」的精神應包括內心尊敬與外顯照顧,內外兼備。真正有心自然有行,否則一切只是空談。

   當照耶和華你們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們的日子在耶和華你們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申五16)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家教會】

【牧養全攻略】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