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的英國文人Samuel Johnson,這位在英語世界被引述的次數僅次於莎士比亞的人物,曾經說過:「愛國主義是無賴的最後避難所。」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
愛國是很容易給上綱上線的,容易激發非理性的情緒,引用外國作者的說話已經可以被看成不愛國。信洋教更有問題,為甚麼要委身給外來的宗教文化傳統?愛讀聖經多過本土經典,會唱聖詩多過愛國歌曲,認亞伯拉罕為袓先。逃離祖國,走到一處受洋人統治的殖民地,寄人籬下做二等居民,持有外國的次等護照,即無權進入簽發國居住的海外國民護照,更令人懷疑這人的愛國心。將生命中最寶貴的子女送進以外語授課的學校是自絕於祖國文化,子女的外文流利過中文,再送出國留學是罪加一等。
符合以上情況的香港基督徒容易戴上不愛國的帽子。不過,就是這班選擇走出國門,信洋教、讀洋書,只顧自己及家人,沒有留在內地與同胞同甘共苦,一起建設袓國的逃兵,在香港建設了一個可愛的居所,一個大家都捨不得離開、不忍心見她衰落的家園。
耶穌時代敬虔的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劃清界線,對外邦人更敬而遠之。耶穌也吩咐過使徒不要走外邦人的路、不進撒瑪利亞人的城。(太十5)說自己奉差遣只往以色列人中。(太十五24)
但我們喜愛的耶穌不是位狹隘的猶太民族主義者,是主動接納撒瑪利亞人、外邦人的普世主義者,是全人類的救主。有能力將膽小、怕事、自私的逃兵改造成勇敢、肯承擔、無私的鬥士。就是這胸襟和視野,馬克思與耶穌是同路人,馬克思宣揚工人階級無祖國。馬克思與耶穌都是「不合格」的民族主義者,通不過由愛國人士訂立的愛國基準試。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專題專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