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從一個夜晚開始..........耶穌被猶大出賣給了羅馬人,在暗藍色的夜幕下,耶穌驚醒、震驚、失望,接著坦然、寬容,默默地束手被擒........那是耶穌在耶路撒冷受難的一天,祂化身人類後遭受到最殘酷最痛苦的折磨,直到生命消逝。 導演米路吉遜(Mel Gibson)的電影《受難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以最「寫實」的手法紀錄了耶穌基督在人世間最後的十二個小時,在美國上畫後隨即引起極大的迴響,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片中的暴力片段。播道會港福堂堂主任吳宗文牧師看過該電影在港舉行的優先場,由今期起將分別從電影中的暴力問題、拍攝手法,從一位牧者的角度與讀者分享感受。
三月十二日的下午,我有機會應邀觀看電影《受難曲》的優先場。看後感受良多,準備寫一系列有關此電影之評介。這裡先討論一下影片的其中一個爭議性問題:就是對暴力的處理手法。
這齣電影因血腥暴力在外國被評為「R」級,在香港則被列作「Ⅲ」級,即十八歲以上人士才可觀看的成人電影。本片對當時暴力的描述是符合歷史事實及忠於聖經原著,但而從視覺效應而言,拍攝手法是可以採用避重就輕的間接描敘。比起東方武俠電影刀起頭落的寫實呈現,或西方恐佈電影肢解人體的誇張做法,本片其實仍未至於不可接受的程度。全片最血腥暴力的一幕,是耶穌在彼拉多官邸外遭羅馬兵丁粗暴地虐打的情景。
現場是鮮血遍地,耶穌的臉容,因拳打推撞,導致瘀腫扭曲;他的身體則因鞭打,致令遍體鱗傷、血肉糢糊及體無完膚。特別是當皮鞭打到身體的那一刻,鏡頭沒有迅速轉移到別處;相反是直接映著籐條和皮鞭抽打,難怪被評為「Ⅲ」級或「R」級。暴力除了一方面通過兵丁虐打的粗暴動作、大汗淋漓和身軀疲累來表達,另一方面是通過耶穌身體捲伏、面部扭曲和手部發顫來描述外,更惹人不安和震盪的,是蝎子鞭(尾部附有多個鐵鉤的皮鞭)直接抽打耶穌胸背,並將皮肉撕裂的鏡頭。
另一例子是釘十架時,那支長釘打進掌心的處理方式。右手的釘法是其他耶穌傳記式的影片也曾用過的—是先影鐵釘刺進手心上,然後鏡頭便轉向兵丁舉起鐵錘用力砍下的一剎那,隨著便是配音的撞擊聲,耶穌的痛苦叫喊,及面部的抽搐表情。但釘左手時的拍攝手法則更加寫實:鏡頭是一直映著鐵釘和耶穌的手,可能是經過特殊效果處理,當鐵錘大力砍下時,觀眾視覺上是可以看見鐵釘直穿耶穌的手心,而且鮮血直冒,還映到耶穌手掌的痙攣和抽搐。
無論祭司的僕役或是羅馬的兵丁,他們以粗暴虐打為樂的態度和輕蔑嘲諷的嘴臉,加深了耶穌受苦的無辜、受苦的勇氣及對暴力的控訴。雖說影片意識正確,暴力情景符合歷史,而且能加強表達電影所要傳達的訊息,但對於年幼的兒童或較年長的老人家而言,影片中某些鏡頭和畫面確可能會引起情緒不安的感覺(外國有人因此心臟病發),所以觀賞時也特別要注意這一點。
觀賞完畢,一群中西教會領袖建議寫信上訴,希望能爭取將電影評級降至「Ⅱ」級,讓十八歲以下的觀眾亦可進場。我當時曾建議在送往電檢處時,電影公司必須先對一兩組過於血腥暴力的鏡頭作出剪接。但影片代理卻說可能會減低影片的震撼力;也有些人說可能評為「Ⅲ」級,會令人更具好奇心前往觀賞。這正如導演米路吉遜(Mel Gibson)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訪問時說:「這電影真是很暴力的,若你不喜歡便不要看。我不介意它的評級,我刻意將它(暴力)推至極端,目的便是要叫人不忍卒睹,並思想耶穌為何要承受這麼大的苦楚。」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專題專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