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華人教會對路德的研究(上)


2045 期(2003 年 11 月 2 日)
◎ 神學縱橫 ◎ 李廣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今年的十一月十日,就是馬丁路德的五百二十歲壽辰。身為教會歷史的一位劃時代人物,無論是敵是友,都不得不提及他曾經對人類歷史作出的過犯或貢獻。然而,能夠像他一樣備受後世不斷研究論述的歷史人物,實在不多。曾經有學者說過,除了拿撒勒的耶穌之外,能夠在許多大圖書館的書架上佔據那麼多空間的,恐怕就要算馬丁路德所寫、和別人寫關於他的書了(參John M. Todd, Luther: A Life (New York: Crossroad, 1982), xvi)。

  一位在人類歷史上曾經作出重要影響和偉大貢獻的人物,無論他的生平和思想都自然和當然地惹人關注才是。然而,偏偏在華人基督教會和信徒中,對馬丁路德的生平有較整全認識的,卻是不多;對其思想有研究瞭解的就更少。這現象的成因恐怕有很多,也很複雜,而且言人人殊。不過,比較公認的原因相信至少有兩個。第一,相對地說,關於馬丁路德的生平和思想的中文書籍一直稀少;第二,他著作的中文翻譯就更是寥寥可數。

  據信義宗神學院及教會資訊網(EIN)圖書館聯合目錄顯示,一本較為早期的、介紹路德生平和改革運動的中文小書,是信義宗聯合出版部一九三一年在中國內地初版、一九五五年在香港第十一次出版、由曾經在一九三四至一九五二年間出任前信義神學院院長的康爾伯(Gustav Carlberg)著、王敬軒譯的《路德脫離天主教前後》(Luther掇 Break With Rome)。作者在本書的上卷簡單地介紹了路德從一五一七年到一五三零年間的事蹟、著作和改革運動的發展,而在下卷卻明顯地以護教的角度行文。對今日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它的內容既不全面,也與時代脫節。道聲出版社之所以沒有再版本書,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香港浸信會出版部在一九五三年二月再版,特別以少年人為對象而寫的《黑暗中的亮光:馬丁路得一生有趣的事蹟》,在一九七五年三版時改以《馬丁路得偉大事蹟》作書名。全書十八章,簡介路德生平和改革運動的發展,且在每章末都附有四至六個問題,供讀者複習或主日學學生討論,可以說是一本難得的宗教教育教材。但比較起來,原信義宗聯合出版部在中國內地印行,一九五三年已經三版,由瑞典教會歷史學家何禮魁(H. H. Holmquist)著,戴懷仁、陳建勛合譯,香港道聲出版社二零零零年新版的《馬丁路德傳》,對路德的生平就有較豐富的描述,較能滿足讀者的興趣。此外,本書最後一章論「路德對於文化的貢獻」更是立論中肯、恰到好處。只是新版放棄了原舊版的八幀有關路德和改革運動的附圖,一幀路德的繪像,和被稱為馬丁路德印章的圖像與說明,使讀者失去與第一手史料接觸的機會,殊為可惜。

  由內地遷到香港的信義宗聯合出版部,也曾在一九五四年出版了何勒(George F. Hall)著、古樂人譯的小書《認識路德》(You Ask About Luther)。根據作者在一九四九年的英文版自序,本書採用了問答體裁編寫,前半部在於介紹路德的生平和相關的人物事情,而後半部則為那些有興趣更進一步研究路德的人,介紹了他的著作和當時路德研究的新近發展,使得這本小書在同類中文著作中獨樹一格,直到今天。

  不過,若論到內容豐富,就要算由著名的耶魯大學歷史神學家羅倫培登(Roland H. Bainton)於廿世紀四十年代後期著述,一九五零年由美國Abingdon出版社出版的《這是我的立場》(Here I Stand)。本書在歐美享譽數十年之後,終於由香港道聲出版社邀請得古樂人、陸中石兩位合譯,一九八七年出版,二零零一年印行新版。作為馬丁路德一生的傳記,該書成功地將路德的信仰和人格性情活畫出來,簡直是妙筆生花。只是它畢竟屬廿世紀前半的著作,無法知道和善用五十年代以後路德研究的豐碩成果,所以對路德後半生的描述較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環保.資訊】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