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齒相依的教會與機構


1999 期(2002 年 12 月 15 日)
◎ 教會之聲 ◎ 盧家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近年經濟持續不振,世界經濟狀況也不見得好轉,信徒普遍面對凍薪、減薪、失業,甚至負資產的壓力,據說大部分教會的奉獻收入只達往年的八成至九成;那麼,機構的奉獻收入受影響多少,不問可知。

  信心機構

  一般的機構可概分為神學院、出版社、差會,可再分為具宗派背景和憑信心靠奉獻的機構。那些具宗派背景的,其需用應由該宗派內的教會分擔;而信心機構因為沒有會眾,其需用只能憑信心向天父祈求,如此一來,在經濟低迷下,機構應趁裡在財政拮据時,正好反省一下其存在的意義。經濟狀況良好時,每人都可應付一般的要求而作出奉獻,而經濟低迷時,奉獻者卻會先反省一下該機構存在的必須性,才決定是否參與支持。

  從另一角度看,機構存在的意義在乎它是否以教會為中心,其工作對教會事工是否有效益。機構不應與教會互相競爭支持,機構若是服務教會,成為教會的教導、佈道或差傳的膀臂,輔助了教會的事工,它就比較容易獲得認同與支持。

  地方教會

  香港約有一千三百間地方教會,基本上都是自養的,或甚至有餘力對外奉獻。據「教會更新運動委員會」和「香港差傳事工聯會」估計,香港教會中擁有若干差傳事工的超過教會數字的半數。這些教會擁有國度觀念,會友有良好的奉獻習慣,常常支持一些神學院、差會和機構作為他們對外的關心,以此擴展國度事工。

  聽說,近來有機構裁員,有些減薪,更有些同工被欠薪多月。筆者提議,機構盡量檢討,開源節流,甚至取消部分非必要工作,而教會也可格外關心機構,按需要盡力奉獻,或提供一些免息貸款給機構作應急之用。

  努力合一

  機構一詞,英文作 para-church,而para有「保護」、「庇護」之意,機構和教會既同是基督的身體,也自然地應該在主裡合一和同心。

  機構的同工應是教會活躍的會友,這些同工在教會中參與事奉,正是自己平衡而健康的委身。機構的董事最好有一部分是牧者,這樣,很自然地機構更能瞭解教會的感受,也見證了機構和教會的合一。當然啦,那些具國度觀念的牧者,很自然地會鼓勵會友支持機構,使機構和教會在社會中產生合一的見證。

  心路歷程

  筆者年少無知,蒙召獻身時,立志要傳福音;因此,我偷偷地希望唸完神學,避免從事教會工作,免得把光陰浪費在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和叫人沈悶的禮儀上,豈料在未有適當佈道事工前,母會卻先把我召回去擔當堂主任,我心中暗暗叫苦,勉力為之;卻也要感謝天父,身為堂主任就要學習關乎教會的真理,身體力行地教導牧養,更甚至透過教會發展差傳事工,七年的教會工作,使我對教會事工的認識和委身,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

  離開教會後,全職投入機構的工作。天父憐憫,我不忘召命,終身以教會、差傳和中國事工成為我的參與。目標看來分散,但是,我卻在這些不同的目標中,學習體會神的心意,而能夠和諧地事奉。

  我在機構的事工中,確定了以教會為中心,差會的存在和功能就是為了服事教會,幫助教會發展天國事工,機構的同工是教會活躍的會友,機構的開支由教會愛心奉獻,我就很自然地從教會的角度去發展機構事工。更有甚者,我幫助機構開展了一個「中國晨曦」節目,正是幫助內地教會,鼓勵和訓練自己的信徒去佈道、植堂、從而發展為健康的教會。

  教會和機構唇齒相依,且讓全港市民看見我們彼此相助,主裡合一的見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